新中国全方位外交:从“一边倒”到“和平发展” 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当前位置     国际经济频道 > 国际经济专题 > 全方位外交 > 要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新中国全方位外交:从“一边倒”到“和平发展”

2009年09月11日 16:42   来源:中国网   
·6.7亿罚单:被删邮件露马脚
·菲方射杀台渔民视频曝光
·苹果被挤出中国手机市场前5
·恒天然被曝含肉毒杆菌
·金正恩姑妈80天未现身
·我养老保险缴费率是美2.4倍
·欧盟九成光伏市场留给中国
·GSK在华团队大换血
·进口车市场价格垄断重灾区
·金正恩26岁妹妹任劳动党要职
·美国政府冷对底特律破产
·GSK4高管被抓 1疑接受性贿赂
    新中国成立的六十年,也是中国外交不断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和创新的六十年。从新中国走来的中国全方位外交,如今更加广阔全面,凝聚着全世界的目光。9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战略学博士封长虹和我们一起推开历史厚重的大门,一起来梳理60年来中国外交战略的变化,体会中国外交气势磅礴的60年。

    建国伊始中国外交:为何采取“一边倒”的策略

    主持人:

    从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外交也翻开了新的篇章,为我们介绍一下那个时候中国外交的情况?

    封长虹:

    今天说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以来的中国外交,我们首先谈一下新中国60年的外交是如何起家的。早在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主席就对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外交提出了三句话,这三句话一个是“一边倒”,一个是“另起炉灶”,另外一个是“把屋子打扫干净再请客”。这三句话是以毛泽东主席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根据当时中国的对外形势所提出来的。这三句话是什么意思?对做外交的人来讲,对从事国际问题、国际政治研究的人来讲,大家应该是都知道的,但是其他方面的人不太理解这三句话,所以我想把这三句话给大家解释一下。

    封长虹:

    第一个是“另起炉灶”,就是说新生共和国成立了,在这个时候我们的外交怎么办?“另起炉灶”指的就是我们要和过去的那些同旧中国丧权辱国的外交一刀两断,对当时的旧政权同其他国家建立的外交一概不予承认。在这个基础上在相互尊重主权、尊重领土完整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通过谈判和世界各国来建立外交关系。

    封长虹:

    第二个是“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新生的共和国不急于和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甚至有意将和这些国家的外交关系推延,利用这个时机把西方在华的势力清除干净,不给他们在华留下破坏的余地。另一层含义是指把旧中国同外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逐步废除加以审查,凡是损害中国利益的都要的废除,不承认西方旧势力在中国的特权。

    封长虹:

    最后一个是“一边倒”,指的是当时我们在对外关系的选择上完全倒向社会主义国家,就是苏联。这句话提出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是有一定关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们有三种选择,一种选择是亲近美国,疏远苏联;一种选择是亲近苏联,疏远美国;第三种选择是既亲美又亲苏,然后走一种中间路线。但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看,既亲美又亲苏,走中间路线是不可取的,亲美国也是不可取的,所以当时唯一的选择就是亲苏,就是我们和社会主义国家的老大哥苏联站在一条战线上。

    主持人:

    为什么当时选择中立也是不可取的?

    封长虹:

    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两个大国本身具有一定的对立性,意识形态也不一样。而我们在这种情况下不管从意识形态来讲,还是从社会制度来讲,如果保持中立,都不能够对我们今后的外交政策产生积极的影响,甚至会造成被动。

    所以当时中国党和政府采取了亲苏,可以说是一种唯一的,也是最佳的选择。但是“一边倒”并不意味着我们完全投入苏联的怀抱,并不意味着我们唯它国是从,并不能因为我们倒向苏联一边而影响我们的主权。我们当时“一边倒”主要是从社会主义阵营的角度,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和苏联靠近,希望获得苏联社会主义老大哥的同情和支持,以有利于我们在共和国成立以后,不管是经济建设也好,还是早期的国家安全也好,能够获得苏联的支持。所以说当初采取“一边倒”应该是一种正确的选择。
共(9)页 首 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末 页  
点击进入国际频道     环球24小时简报 驻外记者报道集 观察与借鉴 国际IT行业资讯  视说“新育” 
·国际经济     中国与世界 | 全球时事 | 专稿独家 | 国际经济 | 投资环境 | 跨国公司  | 滚动
·环球博览    文娱前沿 | 视觉艺术 | 世界趣闻 | 海外看中国 | 军事科技 | 环游世界 | 博览周刊 
·世界文明    当代观察 | 历史回眸  | 大国崛起 | 以史为鉴 | 文明图说 | 人文风物 |  博阅 |  新知
延伸阅读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广告服务友情链接
www.ce.cn www.cenet.cn www.chinaeconomy.cn
中国经济网 © 版权所有 京ICP证0400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