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经济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新中国成立65周年·“世界好声音”系列(10)
法国官员:中法食品安全合作双赢 中国经验是独有的

2014年10月06日 07:38   来源:中国经济网   

  相关新闻:新中国成立65周年·“世界好声音”系列 

  (1)韩国专家5字概括中国经济印象:近 大 快 畏 深  

  (2)阿盟官员:中国像长姐 携手兄弟姐妹共同致富  

  (3)瑞士经理人:中国也是全球环保“领头羊”  

  (4)俄驻沈阳总领事:中国元素指引着全球文明发展的道路  

  (5)日本在华企业家:没有因"老外"身份而感到疏远  

  (6)俄驻穗总领事:今天的"中国制造"意味着价优质好  

  (7)美国达拉斯市长:中美两国能够手挽手和平崛起  

  (8)英属马恩岛官员:中国已迅速与国际接轨  

  (9)以色列投资人:中国是以色列的“老大哥”  

  

  图为法国公共健康与环境犯罪预防办公室主任布鲁诺-曼宁在“2014年应急管理国际研讨会暨首届中国应急管理学会理论研讨会”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中国经济网记者张静 摄 

  中国经济网北京10月6日讯(记者 彭金美)“食品安全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中国在食品安全应对方面有独有的经验,法国在长期的食品安全管理方面也有丰富的经验,中法食品安全合作是双赢的选择。” 法国公共健康与环境犯罪预防办公室主任布鲁诺-曼宁在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专访时说。

  中法应对食品安全问题可以互相借鉴 是双赢选择 

  “各国在应对食品安全问题都有其独特性,法国食品有关的犯罪包括在刑事犯罪之内,是由内政部的刑事部门负责。” 布鲁诺-曼宁说,“应对好食品犯罪,我们必须要开展专业之间的协调。劣质食品的流通是国际性的,我们也需要双边的和国际专业网络的相互合作。”

  布鲁诺-曼宁说,他所在的机构在整个法国境内有350名专业的调查人员。在食品危机事件发生的时候,需要与农业、卫生、经济部开展密切合作,涉及到信息的分享,提供快速警戒体系等。在国家层面,制定一个国家战略,相互协调,解决危机。2013年的“马肉丑闻”就是很好的例证。当时我们成立了一个小组,由巴黎的专业法院进行协调,小组成员有各方面的专长,通过大家的齐心协力、取长补短,通过1周的时间就阻止了这个非法的商业活动,在6个月内就进行了刑事处罚。他说:“这些经验都可以互相分享,中法在食品安全领域的举措可以互相借鉴。”

  “法国的国家监管惩治体系,非常有借鉴意义。”中国预防医学会秘书长杨维中说,“布鲁诺-曼宁所在的部门是应急协调中心,他的头衔是中校,有这样的警察或者军官来负责这样的部门,非常有意义。”

  法国驻华大使顾山说:“在环境保护、城市可持续发展、食品安全、医疗卫生、人口老龄化等领域,两国之间都有非常积极的对话,法国也有许多实践经验可以与中国分享。这种对话和分享可以使两国都受益”。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 保险业可提供解决之道 

  

  图为瑞士再保险公司亚太区责任险总监伊夫-科沙德在“2014年应急管理国际研讨会暨首届中国应急管理学会理论研讨会”上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中国经济网记者张静 摄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国务院下发了一个指导意见,加快中国保险业的发展,提到的责任保险就涵盖了食品安全。”瑞士再保险公司亚太区责任险总监伊夫-科沙德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说。

  在食品安全风险上,保险业可以做什么呢?伊夫-科沙德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说:“食品安全涉及一整条产业链,从农场到餐桌。从农场开始到流通领域,加工商,零售商和消费者、餐厅等各个主体,这些领域都有可能发生风险。保险业可以在食品安全事件应急处置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也可以在事件发生之后进行理赔,并提供解决方案。”

  伊夫-科沙德解释说,食品安全产品责任保险覆盖制造商、供应商、贸易商等,对他们的财产损失或者伤害进行赔偿。另外还有产品召回保险,覆盖召回产品的费用,包括交通费等。他举例说:“比如说有些产品在麦当劳遭到污染,我们的干预保险就可以覆盖。”

  伊夫-科沙德强调说:“对于恶意的行为,我们是不会进行理赔的,只会覆盖由于人为疏忽而造成的问题。”他分析说,保险其实是帮助公司更好地理解制造过程存在的风险,并提升他们的质量管理,以及如何处理危机的能力。

(责任编辑:林秀敏)

鍒嗕韩鍒帮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