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经济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华能曹培玺:电煤比例提高1% 大气污染将减少1.5%

2015年03月21日 19:35   来源:中国经济网   

  

  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承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5”年会于2015年3月21日—3月23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为“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中国经济网全程直播报道。图为中国华能集团公司总经理曹培玺发言。中国经济网 彭金美 摄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21日讯(记者 袁志丽)“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5”今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中国华能集团公司总经理曹培玺在“节能减排与大气污染防治”分论坛上表示,大力减少散烧煤,加快实施清洁高效的发电替代,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显著降低大气污染的有效途径。据测算,电煤比例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将减少大气污染排放1.5%,目前中国实施电能替代的空间很大,建议大力推进电气化建设与改造,将各种工业和生活散烧用煤向煤电集中,提高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水平。 >>>点击进入直播专题

  以下为文字实录:

  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非常高兴参加今天的会议,与各位分享我们在节能减排与大气污染防治上的经验与思考。当前,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中国各地频现雾霾等污染问题,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加快转型升级,打造低碳清洁高效的能源供应体系是我们能源企业的使命和责任,中国华能集团公司是以发电为主的综合能源集团,发电装机容量超过了1.5亿千瓦,作为全球装机容量最大的发动企业,我们秉承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实施以绿色低碳和循环经济发展为重点的绿色发展计划,着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建设。

  一是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方向,加大低碳清洁能源投资的建设力度。华能不断提高低碳清洁能源装机比重,优化电源结构。过去四年间,华能共投资1590.8亿元用于低碳清洁能源,占电源总投入的70.4%,到2014年底华能低碳清洁能源装机达到了4100万千瓦,比10年底增加了2057万千瓦,我们计划到2020年将低碳清洁能源发电装机比重提高到35%以上。

  二是能源使用效率逐步提高。公司主要能耗指标保持了国内行业领先,2014年完成供电煤310克/千瓦时,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8克,我们计划到2020年公司平均供煤降低到每千瓦时290克。

  过去四年,华能累积投入环保改造资金超过200亿元,2014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排放绩效双双下降,环保绩效保持了行业先进,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环保工作力度,争取到2020年完成5500千瓦机组,占煤基比重超过50%。

  四是自主研发和示范应用前沿技术,引领行业技术进步。我们在天津投资了中国第一台示范电站,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粉尘等污染物排放量,只有常规煤炭站的十分之一。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具有第四代核电技术特征的世界首座高温核电站示范工程将于2017年底建成,华能将率先在国内建成第一个分布式风电示范项目。

  建设绿色低碳清洁社会是企业和每一位公民的共同责任,借这个机会,我提以下三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是加快实施煤炭消费的高效发电替代。大力减少散烧煤,加快实施清洁高效的发电替代,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显著降低大气污染的有效途径。据测算,电煤比例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减少大气污染排放1.5%,目前中国实施电能替代的空间很大,建议大力推进电气化建设与改造,将各种工业和生活散烧用煤向煤电集中,提高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水平。

  二是加大对清洁能源开发的政策支持,在当前产业发展阶段,清洁能源存在建设成本高等诸多问题,清洁能源投资风险进一步加大,急需加强扶持政策,而不是减弱,更不能退出,建议进一步增强清洁能源行业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促进清洁能源可持续发展。

  三是大力支持前沿能源技术研发示范与应用,需要政策的大力支持,建议在财政、税收、电价科研等方面制定相关政策,支持能源企业开展前沿能源技术研发示范与应用,促进电力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女士们、先生们,加强节能减排,发展清洁高效电力是我们应对大气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华能愿与国内外各位同仁一起精诚团结,携手努力,奉献清洁高效能源,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5 

(责任编辑:苗苏)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