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国际经济频道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经济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埃森利大使:土耳其为促进双边旅游发展为中国游客提供最大便利

2011年08月29日 15:02   来源:中国经济网   
·6.7亿罚单:被删邮件露马脚
·菲方射杀台渔民视频曝光
·苹果被挤出中国手机市场前5
·恒天然被曝含肉毒杆菌
·金正恩姑妈80天未现身
·我养老保险缴费率是美2.4倍
·欧盟九成光伏市场留给中国
·GSK在华团队大换血
·进口车市场价格垄断重灾区
·金正恩26岁妹妹任劳动党要职
·美国政府冷对底特律破产
·GSK4高管被抓 1疑接受性贿赂

点击图片进入访谈专题>>>

埃森利大使:土耳其为促进双边旅游发展为中国游客提供最大便利

 

土耳其驻华大使埃森利(右)与中国经济网主持人谢宁(左)在中国经济网演播室录制节目。 本网记者王耀峰/摄

 

    中国经济网北京8月29日讯(记者 谢宁 李晶晶 杨海洋)  土耳其的旅游业闻名遐迩,其主要特色是不可胜数的历史遗迹及沿绕爱琴海和地中海的海滨度假地。2010年,该国共吸引2860万外国游客。2002年中国政府批准土耳其为旅游目的地之一后,两国在旅游合作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前往土耳其的中国游客数量增长迅速,从2002年的2万人增长到去年的10万人。最近,土耳其驻华大使埃森利阁下在做客中国经济网访谈节目时,对两国间旅游合作寄予很高期望。

    埃森利大使说:我对中土两国间的旅游前景特别乐观。因为我看到了中国的总体表现,中国现在是位列世界前十的旅游目的地,土耳其也位居前十。2010年中国共接待了大约5500万海外游客,而土耳其接待了2800万。如顺利如愿的话,土耳其在2011年的目标是接待3000万海外游客。

    他强调,旅游当然有它商业的一面,但同时我们也可从文化的角度去看待它。因为在中土两国之间我们所期待的是在人民之间建立起牢固的纽带。我们希望一种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当你具备了人与人的联系后,你就更加容易对我们两国关系的未来充满信心。因此我们乐见两国人民间这种密切关系。而这只能通过中国人亲自到土耳其用他们的双眼观察这个国家的一切,同时也让更多的土耳其人以同样的方式亲身去感受中国。

    埃森利大使对中土两国间旅游合作的迅速发展感到很欣慰。他说:“2009年我抵达就任后,我最早着手的事情之一就是简化旅游签证手续。我相信大家看到简化手续的最终结果是积极的,我们放开了对度蜜月游客的限制,如果他们对前往土耳其度蜜月有兴趣的话。”现在中国游客到土耳其驻华大使馆从申请到获取签证的时间是很短的。

    大使先生表示,与此同时,土耳其相关机构已经在做的还包括为中国游客将土耳其与其他旅游目的地结合起来,因为中国游客行程如此之远,很自然地,他们不只想游历一个国家,而想将借机看看更多国家。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设法将土耳其与波黑,与马其顿(的路线)搭配起来,过去我们将土耳其与埃及搭配在一起的经验,眼下我们正着眼于搭配更多的欧洲国家,未来将能与西班牙和捷克搭配在一起。因此,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使土耳其更具吸引力。

    埃森利大使说,这种一揽子的旅游路线至今反响很不错,所有到过土耳其及其它旅游目的地的中国游客回去都非常满意。我们希望这个信息不仅是通过大众媒体来传播,而且是口口相传。因为有时更有效的是,如果你看到别人这样做,或是从亲友嘴里听到时,信息会变得更加可靠。


     特别声明:文章只反映作者本人观点,中国经济网采用此文仅在于向读者提供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立场。转载和引用此文时请保留电头,注明“来源于:中国经济网”并请署上作者姓名。

更多精彩内容参见“中国经济网-国际频道-独家专稿” 

(责任编辑:王慧绵)

分享到:
点击进入国际频道     环球24小时简报 驻外记者报道集 观察与借鉴 国际IT行业资讯  视说“新育” 
·国际经济     中国与世界 | 全球时事 | 专稿独家 | 国际经济 | 投资环境 | 跨国公司  | 滚动
·环球博览    文娱前沿 | 视觉艺术 | 世界趣闻 | 海外看中国 | 军事科技 | 环游世界 | 博览周刊 
·世界文明    当代观察 | 历史回眸  | 大国崛起 | 以史为鉴 | 文明图说 | 人文风物 |  博阅 |  新知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