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经济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FTA财经资讯:中国签署自贸协定14个 已实施12个

2015年12月21日 14:11   来源:中国经济网   

  1、中韩、中澳自贸协定生效带来多重利好

  目前,我国已经签署14个自贸协定,其中已实施12个自贸协定,共涉及22个国家和地区。而中韩、中澳自贸协定分别是涉及国别贸易额最大、贸易投资自由化水平最高的自贸协定。随着上述自贸协定的生效,广大消费者不出国便可买到更加实惠的进口商品.

  参考链接:http://intl.ce.cn/specials/zxgjzh/201512/21/t20151221_7685568.shtml

  2、海关总署详解如何享受关税优惠

  中韩自贸协定项下有关问题可咨询海关总署福州原产地管理办公室(咨询热线及邮箱:0591—87081525,fzy—b@customs.gov.cn)。中澳自贸协定项下有关问题可咨询海关总署拱北原产地管理办公室(咨询热线及邮箱:0756—8161803,gbh—ycd@customs.gov.cn)。

  参考链接:http://intl.ce.cn/specials/zxgjzh/201512/21/t20151221_7685691.shtml

  3、中韩自贸协定生效 韩消费者受益额将达146亿美元

  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通商交涉室相关负责人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韩自由贸易协定生效后,随着中韩贸易规模的扩大,将有效带动韩国国内生产,增加消费者实惠,扩大出口、生产、销售、流通等相关领域的就业岗位,对韩国经济有整体拉动作用。据韩国政府预测,在中韩自贸协定生效后10年间,韩国实际GDP将因此增长0.96%,消费者受益总额将达到146亿美元,增加就业岗位5.38万个。

  参考链接:http://intl.ce.cn/specials/zxgjzh/201512/21/t20151221_7685811.shtml

  4、在华韩国企业白皮书发布

  由中国韩国商会与大韩商工会议所共同编写的《2015-2016在华韩国企业白皮书》日前在北京发布。白皮书收集并整理了在华韩国企业主要投资领域现状以及向中国政府提出的政策性建议。白皮书内容包括贸易、投资等中韩经济合作现状,税务、劳动、通关等7个共同关注领域相关政策建议,韩国企业投资相对集中的汽车、电子、化妆品、文化娱乐等行业的业界动态及2016年度展望,韩资企业面临的经营难题及建议等。

  参考链接:http://intl.ce.cn/specials/zxgjzh/201512/21/t20151221_7686113.shtml

  5、中澳自贸协定实施 澳农业国际竞争优势会更明显

  澳大利亚贸易委员会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是澳大利亚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市场。随着中澳自贸协定实施,澳大利亚在农业领域的竞争优势会更加明显。根据中澳自贸协定,关税减免幅度显著,同时带来了巨大市场机遇。以乳制品和牲畜为例,在4年至11年内取消对奶制品征收的所有关税,在4年内取消10%的活牲畜进口关税。2013年中国共进口了210余万吨、总价值88亿美元的乳制品,是全球最大奶产品进口国。澳大利亚乳制品企业已做好准备,加速进入中国市场。

  参考链接:http://intl.ce.cn/specials/zxgjzh/201512/21/t20151221_7685762.shtml

  6、关税减让计划提速 2016年将对7个协定实施进一步降税

  中国与格鲁吉亚启动自由贸易协定谈判。12月20日,中韩、中澳自由贸易协定正式生效,并进行第一次降税,2016年1月1日第二次降税。与此同时,《证券日报》记者从财政部获悉,2016年将对我国与冰岛、瑞士、哥斯达黎加、秘鲁、新西兰自贸协定以及内地与港澳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等7个协定实施进一步降税。分析人士认为,我国对外签署自贸协定提速,其主要内容是关税减让,减让关税能放大减税效应,将为国内企业减负千亿元,推动我国经济增长。

  参考链接:http://intl.ce.cn/specials/zxgjzh/201512/14/t20151214_7524261.shtml

  7、中格启动自贸协定谈判 利好基建

  近期,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钟山与格鲁吉亚经济与可持续发展部部长库姆西什维利,在中格政府间经贸合作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会后,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和格鲁吉亚经济与可持续发展部关于启动中格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的谅解备忘录》,正式启动中格自贸协定谈判。中国是格鲁吉亚第三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国。2015年3月,中格宣布启动自贸协定谈判可行性研究。研究结果认为,建立中格自贸区有利于进一步密切双边关系,深化经贸合作,促进两国经济发展。

  参考链接:http://intl.ce.cn/specials/zxgjzh/201512/14/t20151214_7524441.shtml

(责任编辑:史博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