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经济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李若谷:金融合作5举措助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2014年05月27日 17:31   来源:中国经济网   

  5月23日下午,由中国经济日报社与欧亚经济学者俱乐部、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委员会共同主办,中国经济网承办的丝绸之路经济带财经智库国际研讨会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独立宫举办。图为中国进出口银行研究部总经理冯春平代中国进出口银行董事长、行长李若谷发言。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岩 摄 

  中国经济网5月27日讯(记者 袁志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需要和巨大发展潜力相比,沿线国家间金融合作水平相对较低,极有可能成为制约未来贸易、投资和产业合作的突出障碍。”中国进出口银行董事长、行长李若谷在23日举办的“丝绸之路经济带财经智库国际研讨会”上表示。 >>>观看视频

  李若谷表示,中亚地处欧亚大陆中心地带,是欧亚大陆交通要道和中国向西开放必经之地,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一环。但从金融领域合作看,现有多边合作在货币区域化和构建区域金融机构等问题上还存在一些分歧和困难;双边合作则主要集中于贸易结算、货币互换等方面,涉及领域和规模仍比较有限。

  李若谷同时指出,中国与中亚5国间互设金融机构也较少,目前中国仅在哈萨克斯坦设立了金融分支机构。跨境金融服务网络建设滞后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经贸合作的发展。

  针对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如何深化金融合作,李若谷提出了五点建议:

  一是积极推动双边本币结算,条件具备时推动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多边结算体系。继续推广双边贸易本币结算,并逐步扩展到一般贸易领域和非贸易领域,加快推进本币结算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市场主体在双边贸易和投资中使用本币,以降低区内贸易和投资的汇率风险和结算成本。条件成熟时,推动双边结算向三边甚至多边结算扩展,逐步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多边结算体系。

  二是逐步扩大货币互换规模,构建涵盖“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国的货币互换网络。推动沿线国家相互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不断扩大互换规模,延长互换期限,提高双边货币金融合作水平。逐步推动双边货币互换机制向多边化发展,通过建立多边的货币挂牌交易、相互贷款和货币互换合作机制,构建多层次货币合作体系,为区内贸易和投资合作提供更多便利,为推动建设亚洲货币稳定体系、亚洲信用体系和亚洲投融资合作体系奠定基础。

  三是积极探索共同出资、共同受益的资本运作新模式。结合拟设立的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以创新思路和办法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融资合作机制,以开放方式共同提升融资能力,集区域之合力共同破解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难题,为互联互通项目提供强有力资金支持。也可借鉴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经验,探讨设立一支多边合作基金,专门用于支持“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运输、电力、通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丰富企业合作的融资渠道。

  四是促进金融市场稳步开放,搭建跨境金融服务网络。沿线各国应逐步放宽金融市场准入限制,降低互设金融机构门槛,并为他国在本国的金融分支机构开展业务提供更多政策支持和便利。积极推动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创新,鼓励其开展国际银团贷款、跨国并购贷款、境外投资贷款、转贷和担保等业务,加大对区域内企业和项目的金融支持力度。各国金融机构间也要加强对话与人员交流,积极发展代理行关系,增进业务联系,拓宽合作范围,为企业间合作提供更完善的配套金融服务。

  五是加强国际金融治理以及金融监管合作,增进金融政策协调。沿线各国应加强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治理体系中的合作,积极推动国际货币体系及金融治理结构改革。各国金融监管机构之间也应进一步加强政策沟通与交流,完善监管协调机制,尤其要加强对跨境资金流动的监测和统计,共同维护本地区金融和经济安全。

  据悉,5月23日,由中国经济日报社与欧亚经济学者俱乐部、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委员会共同主办,中国经济网承办的丝绸之路经济带财经智库国际研讨会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独立宫举办。研讨会是第七届阿斯塔纳经济论坛的重要分论坛之一,以“携手、共赢、创新、繁荣”为主题,邀请了来自中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土耳其、阿塞拜疆等有关国家智库负责人、政府官员、经济学者、金融家、企业家以及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机构负责人等近150名嘉宾参加。 

点击进入专题了解更多详细信息

(责任编辑:张静)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