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年中回顾与展望(四):欧盟三困局中求稳 中国助力 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当前位置     国际经济频道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经济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世界经济年中回顾与展望(四):欧盟三困局中求稳 中国助力

2009年07月04日 09:12   来源:中国经济网   林秀敏
·6.7亿罚单:被删邮件露马脚
·菲方射杀台渔民视频曝光
·苹果被挤出中国手机市场前5
·恒天然被曝含肉毒杆菌
·金正恩姑妈80天未现身
·我养老保险缴费率是美2.4倍
·欧盟九成光伏市场留给中国
·GSK在华团队大换血
·进口车市场价格垄断重灾区
·金正恩26岁妹妹任劳动党要职
·美国政府冷对底特律破产
·GSK4高管被抓 1疑接受性贿赂


    二十国集团伦敦金融峰会刚结束,欧盟便“趁热打铁”,试图借国际金融改革的“春风”加强内部金融监管。在4月4日于捷克首都布拉格结束的非正式会议上,欧盟成员国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已经为此勾勒出了未来的改革蓝图。这份改革蓝图基本采纳了由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雅克·德拉罗西埃为首的专家小组的建议,其核心内容就是设立一套泛欧金融监管体系,加强欧盟层面上的金融监管。
    
    此外,在救助金融机构的过程中,不少欧盟成员国要求受援金融机构优先向本国企业提供贷款,以帮助本国实体经济复苏,试图将钱圈在国内,生怕“肥水流入外人田”。这种“金融保护主义”正威胁到正常的国际投资。为了遏制保护主义并推动成员国加强政策协调,欧盟委员会举行了一次特别峰会,审视各国的经济刺激计划。欧盟委员会还表示将进行严密监控,确保各国政府不会以牺牲他国救助本国银行系统,谨防金融保护主义。
    
    坚决反对保护主义 维护欧盟内部团结
    
    随着经济形势因金融危机急剧恶化,保护主义在欧盟开始抬头。为了帮助陷入困境的本国汽车业,法国政府2月9日宣布,向法国雷诺和标致雪铁龙两大汽车公司分别提供30亿欧元的优惠贷款。作为交换,这两家法国汽车业巨头承诺,将保证不会关闭位于法国的工厂,以维持就业。法国“自扫门前雪”的做法无疑会让别国的竞争对手处于更加不利的境地。除法国外,西班牙迫于失业率上升正急于遣返外籍劳工,英国也发生了反对使用外籍劳工的罢工。分析人士担心,上述保护主义倾向不仅会危及欧盟各国协调应对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努力,而且还会波及对外贸易。
    
    欧洲议会2月16日在布鲁塞尔召开全会,与会代表敦促欧盟坚守经济开放原则,对日益抬头的保护主义说不。欧盟轮值主席国捷克参议院议长普雷米斯尔·索博特卡在开幕致辞中说,面对当前的危机,欧盟应当信守自己的原则,而不是惊慌失措、走向自私自利的国家主义,因为那样无助于解决问题。一些欧洲议会议员也警告说,滑向保护主义将导致欧盟从金融危机走向另一场危机。

 

     欧洲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加入救市行动,也带来了另一个现实问题——政府财政赤字骤然膨胀。欧盟委员会在1月19日公布的经济展望中预测,欧元区国家今年财政赤字总额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将从1.7%上升到4%,至2010年达到4.4%。欧元集团主席、卢森堡首相容克3月9日在布鲁塞尔说,欧元区财政部长一致同意,欧元区和欧盟目前暂无需推出新的经济刺激计划。容克说,欧元区国家下一步要做的是观察已推出的经济刺激计划的效果,欧洲不希望财政赤字过度膨胀。据美联社3月20日报道,在布鲁塞尔参加欧盟峰会的领导人们不顾罢工浪潮,不愿推动进一步的经济刺激计划。 
    
    中国带来惊喜 欧盟经济处“黎明前的黑暗” 

    欧盟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而中国是欧盟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虽然经常发生贸易摩擦,但双边贸易总额却保持着快速增长。1月2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应瑞士、西班牙、德国、英国等领导人的邀请,赴上述四国和欧盟总部进行访问。这是新一年中国领导人的首次出访。温家宝总理在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中欧关系出现波折的背景下出访欧盟,足见中国领导人对中欧关系的重视。
    
    此外,由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带队的中国采购团2月24日携带150亿美元大单前赴欧盟进行采购。此次采购团是为落实中国总理温家宝访问欧洲四国和欧盟总部时作出“尽快派中国采购团赴欧洲”的承诺。这150亿美元的大单对深受经济危机困扰的欧盟来说是雪中送炭,对推动欧盟的经济复苏具有重大作用,也是中国对正在全球抬头的贸易保护主义的一个明确回应,同时也是平衡中欧贸易摩擦的主动行为。
    
    另外,被西方媒体称为“闪电会议”的中欧峰会在5月20日几个小时内结束。温家宝在峰会期间宣布,中方将再次向欧洲派出采购团。美国《商业周刊》5月20日以“中国对欧洲复苏很关键”为题分析称,面临这场金融危机风暴,中欧紧密的合作对双方和对全世界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责任编辑:刘晓闻)

共(4)页 首 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末 页  
分享到:
点击进入国际频道     环球24小时简报 驻外记者报道集 观察与借鉴 国际IT行业资讯  视说“新育” 
·国际经济     中国与世界 | 全球时事 | 专稿独家 | 国际经济 | 投资环境 | 跨国公司  | 滚动
·环球博览    文娱前沿 | 视觉艺术 | 世界趣闻 | 海外看中国 | 军事科技 | 环游世界 | 博览周刊 
·世界文明    当代观察 | 历史回眸  | 大国崛起 | 以史为鉴 | 文明图说 | 人文风物 |  博阅 |  新知
延伸阅读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