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年中回顾与展望(三):日本局部趋暖 忧被中国赶超 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当前位置     国际经济频道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经济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世界经济年中回顾与展望(三):日本局部趋暖 忧被中国赶超

2009年07月03日 07:20   来源:中国经济网   师子奇
·6.7亿罚单:被删邮件露马脚
·菲方射杀台渔民视频曝光
·苹果被挤出中国手机市场前5
·恒天然被曝含肉毒杆菌
·金正恩姑妈80天未现身
·我养老保险缴费率是美2.4倍
·欧盟九成光伏市场留给中国
·GSK在华团队大换血
·进口车市场价格垄断重灾区
·金正恩26岁妹妹任劳动党要职
·美国政府冷对底特律破产
·GSK4高管被抓 1疑接受性贿赂

    相关新闻:世界经济年中回顾与展望(一):全球曙光已现 中国强劲

 

    世界经济年中回顾与展望(二):美触底五信号 复苏乏力

 

    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外各经济因素的多重打击之下,日本经济深陷泥潭,全年呈现逐步衰退的趋势。为此,日本在2009年实施了包括直接注资、鼓励贷款等在内的多项金融政策,力图挽救经济颓势。到2009年的中段,日本经济态势有了怎样的发展与变化?在金融危机威胁尚未消退、国际经济形势仍然低迷的今天,日本经济的处境如何,它又将何去何从? 

    日本经济局部趋暖 呈现四大迹象

    2008年,出口贸易顺差屡创新高、国内外需求缩减、就业形势严峻、股市动荡、日元升值等“病症”沉重打击了日本经济,连续的经济负增长令日本陷入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进入2009年之后,日本经济逐渐出现衰退趋缓的迹象,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5个月上涨。
    

    1. 出口下滑速度放缓。面对弥漫全球的金融危机,日本进出口贸易在2009年仍旧呈现低迷态势,其中第一季度日本出口下降20.6%,创二战后的最大降幅。二月份日本出口表现更糟,相比去年同期日本二月份出口量锐减了49.4%,创下自1980年有可比数据以来的最大降幅。所幸的是这种剧烈的下滑态势在4月份得到了一定缓解:据日本财务省6月8日发布数据显示,日本4月出口额下滑速度出现放缓迹象,降幅已经由3月份的46.5%收窄至40.6%,进口额同比3月增加7.2%。 

    2. 日企破产数量减少,中小企业从刺激计划中受益。今年5月,日本银行破产案数量比去年同期减少了6.7%,降至1203起,这是一年来的首次下降。数据显示,5月份日本全国共有1203家负债总额在1000万日元以上的企业宣布破产,这些企业的负债总额为5398.84亿日元,同比减少1.8%,连续两个月出现回落。日本企业破产数量的减少也让日本国内对经济走势的判断更加乐观,商家信心指数大幅攀升。

    日本政府推出的大规模刺激计划对经济企稳也起到了很大作用。日本东京商工研究机构6月8日公布报告显示,日本政府紧急融资保证制度等支援中小企业的政策开始见效,一部分日本企业的经营状况有了一定的改善,这在一方面也有利于日本经济的企稳。

    3. 日本原材料产业呈现回升迹象。5月份,日本乙烯生产开工率在经济危机以来首次恢复到91.7%,已经达到90%这一盈利标准线,当月产量达到57.76万吨,连续三个月环比上升,与去年同期相比产量还低2.8%。据日本钢铁联盟6月18日公布的数据来看,日本粗钢产量与上个月同比增加了13.1%,达到648.8万吨,这是近四个月以来日本粗钢产量首次恢复到600万吨的水平。

 

    4. 日本股市逐步爬升。据国际证交所3月统计数据,今年1-2月份全球股市交易额同比大幅下降45%,其中日本股市累计跌幅达到了8.5%。令人感到欣喜的是,3月份开始日本股市走向上升通道,逐步收复失地。虽然上半年日本股市随着国际经济的波动而起伏不断,但整体向好的趋势还是令人振奋。进入6月份,日本东京证券市场日经指数再次重返万点大关。自3月10日触及7054.98点的26年低位以来,日经指数3个月内大涨38%。

(责任编辑:刘晓闻)

共(3)页 首 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末 页  
分享到:
点击进入国际频道     环球24小时简报 驻外记者报道集 观察与借鉴 国际IT行业资讯  视说“新育” 
·国际经济     中国与世界 | 全球时事 | 专稿独家 | 国际经济 | 投资环境 | 跨国公司  | 滚动
·环球博览    文娱前沿 | 视觉艺术 | 世界趣闻 | 海外看中国 | 军事科技 | 环游世界 | 博览周刊 
·世界文明    当代观察 | 历史回眸  | 大国崛起 | 以史为鉴 | 文明图说 | 人文风物 |  博阅 |  新知
延伸阅读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