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年中回顾与展望(二):美触底五信号 复苏乏力 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当前位置     国际经济频道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经济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世界经济年中回顾与展望(二):美触底五信号 复苏乏力

2009年07月02日 07:31   来源:中国经济网   郭彩萍
·6.7亿罚单:被删邮件露马脚
·菲方射杀台渔民视频曝光
·苹果被挤出中国手机市场前5
·恒天然被曝含肉毒杆菌
·金正恩姑妈80天未现身
·我养老保险缴费率是美2.4倍
·欧盟九成光伏市场留给中国
·GSK在华团队大换血
·进口车市场价格垄断重灾区
·金正恩26岁妹妹任劳动党要职
·美国政府冷对底特律破产
·GSK4高管被抓 1疑接受性贿赂

    相关新闻:世界经济年中回顾与展望(一):全球曙光已现 中国强劲

 

    2009年上半年,在经历连续两季负增长之后,二战以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似有消退之意,美国经济开始露出复苏曙光。

    据美国商务部修正数据显示,经季节性因素调整后,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折合成年率后为下降5.7%,小于去年第四季度6.3%的降幅,经济学家认为,这表明美国经济在2007年底首陷衰退后已经触底。美国全国商业经济学协会专家调查显示,美国第二季度经济收缩幅度仅为1.8%。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4月发表的最新《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预测,美国经济今年将收缩2.8%,但收缩步伐从下半年开始会有所放缓,到2010年年中可望开始复苏。

      


    (来源: Global Insight)

    五大积极信号显现 美国经济或已触底

    截至2009年3月,2007年12月开始的美国经济衰退已经持续了15个月,衰退时间之长接近1981年7月开始的长达16个月的那次。尽管美国制造业象征——汽车企业克莱斯勒、通用相继申请破产保护,但6月9日,美国财政部允许10家银行偿还政府680亿美元的救助金,仍显示出美国金融系统的流动性正趋于稳定。美国最新公布的消费开支、建筑开支等关键数据也表明,美国经济“自由落体式”下滑的趋势也得以遏制,复苏迹象不断显现。

    一是个人消费出现增长,一季度环比折年率增长2.2%,为去年下半年以来首次出现正增长。二是建筑业支出3月和4月份分别环比回升0.3%和0.8%,3月份为金融危机以来首次回升。三是工厂订单回升,4月份工厂订单和耐用品订单环比分别增长0.7%和1.7%,为继今年2月份增长的第二个增长月份。四是工业和批发业库存调整取得初步成果,为将来生产复苏打下较好的基础。五是房地产市场触底企稳。美国新建住房售价趋稳,今年1月份跌至低谷244100美元,2月、3月则分别回升至255100、258000美元。

    从政策层面看,美联储继续维持0%-0.25%的基准利率不变,其定量宽松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TAF(短期资金招标工具)等政策工具向市场提供流动性,并通过购买长期美国国债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影响中长期市场利率。另外,为缓解金融危机急速恶化、经济衰退程度不断加深的趋势,美国政府还接连推出“金融稳定计划(FSP)”、“2009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ARRA)”和“房屋所有者负担能力和稳定性计划(HASP)”等三大政策,救助计划渐成体系。          

(责任编辑:刘晓闻)

共(3)页 首 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末 页  
鍒嗕韩鍒帮細
点击进入国际频道     环球24小时简报 驻外记者报道集 观察与借鉴 国际IT行业资讯  视说“新育” 
·国际经济     中国与世界 | 全球时事 | 专稿独家 | 国际经济 | 投资环境 | 跨国公司  | 滚动
·环球博览    文娱前沿 | 视觉艺术 | 世界趣闻 | 海外看中国 | 军事科技 | 环游世界 | 博览周刊 
·世界文明    当代观察 | 历史回眸  | 大国崛起 | 以史为鉴 | 文明图说 | 人文风物 |  博阅 |  新知
延伸阅读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