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胶大王陈嘉庚:新中国邮票上的第一位华侨 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橡胶大王陈嘉庚:新中国邮票上的第一位华侨

2009年07月10日 13:50   来源:中国经济网综合   
·6.7亿罚单:被删邮件露马脚
·菲方射杀台渔民视频曝光
·苹果被挤出中国手机市场前5
·恒天然被曝含肉毒杆菌
·金正恩姑妈80天未现身
·我养老保险缴费率是美2.4倍
·欧盟九成光伏市场留给中国
·GSK在华团队大换血
·进口车市场价格垄断重灾区
·金正恩26岁妹妹任劳动党要职
·美国政府冷对底特律破产
·GSK4高管被抓 1疑接受性贿赂


    抗战期间和解放初期,集美学校先后遭到日寇炮轰和国民党飞机滥炸,校舍毁坏大半,满目疮痍。陈嘉庚先生没有被困难吓倒。1950年9月,他回国定居后,立即着手集资修理、扩建集美学村。他不顾自己年事已高,所有大小工程的设计、施工、进度、经费调拨,都亲自指挥和精打细算安排;他不论风雨寒暑,每天都到集美工地巡视、指挥和解决工地上出现的问题,每个星期还一至两次乘坐普通的渡船到厦门大学建筑工地检查,并定期到各个石料厂和砖瓦厂现场解决问题……

    在先生坚持不懈的努力下,集美、厦大一幢幢绿瓦飞檐、巍峨壮丽的学村建筑群拔地而起。在厦门大学,从1951年到1954年,建起了31幢大楼,共计62600平方米,相当于建国前的一倍;在集美,从1950年开始着手修复遭战争破坏的校舍,1955年起又扩建了新校舍以及科学馆、图书馆、体育馆、医院、电厂、自来水厂、电影院和集美解放纪念碑,总建筑面积近16万平方米,相当于建国前的三倍多。

    忠——永不动摇的爱国之心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身家可以牺牲,是非不可不明。

    ——1948年陈嘉庚为缅甸《新仰光日报》创刊三周年纪念题词

    以四万万之民族,决无甘居人下之理,今日不达,尚有来日,及身不达,尚有子孙,如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终有贯彻目的之一日。

    ——1919年陈嘉庚于厦门陈氏宗祠倡办厦门大学的演讲

    [镜头3]

    沿着龙舟池畔的花岗岩石板路前行,我们来到了归来堂。堂前的嘉庚铜像正翘首眺望远方,仿佛期盼着海外亲人的归来。集美上了年纪的乡亲告诉我们,陈嘉庚先生生前有个志愿,为了召唤海外亲人不忘故乡,热爱祖国,应该让他们归来时有个落脚的地方,因此,想在故居前面建一座“归来堂”,建筑费用不超过三万元。周恩来总理在陈嘉庚先生逝世后获悉这一情况,认为此事意义重大,指示要实现陈先生意愿并扩大建造规模,以为永久纪念。1962年,嘉庚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日之际,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的“归来堂”落成。40多年来,已有不计其数的集美乡亲受先生那永不动摇的爱国之心感召,从海外归来。    

    1937年七七事变,全国震惊。侨居新加坡的陈嘉庚认为:日寇得寸进尺,步步进逼,这是祖国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困难,中华民族已到了生死存亡的最后关头,国人必须奋起抗战牎他为抗日奔走呼号,自己出资出力,同时也号召海外华侨共同行动起来。为此,日军曾一度视他为全南洋反日的“总头目”,对他加以追捕。期间,他随身携带一包毒药,随时准备以身殉国,绝不向日军屈服。

    1940年,陈嘉庚率领“南侨慰问团”回国,经历各战场,访问国共两党,“为民族解放尽最大努力,为团结抗战受无限辛苦”,在亲眼对比蒋介石政权的腐败无望和延安苏区的清明政治后,他心情激动地指出:“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1949年新中国诞生,陈嘉庚应毛泽东的邀请,回国参加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看到伟大祖国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他内心充满喜悦与兴奋,报国的热情更高了。他把自己在新加坡的产业变为现款加上筹款共汇回1000多万元(人民币),用于扩建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同时,他以年迈之躯,积极参政议政,甚至不辞辛劳地奔波于祖国各地,历时97天,行程25000华里,亲历16个省55个城镇及其工厂企业,考察祖国建设情况并提出许多中肯的批评或建议。

    先生的爱国情怀是永不动摇,有始有终的。张其华老人向记者介绍了这样一件感人的事。1961年春,嘉庚先生病危之际,记忆力已严重丧失,常常昏昏沉沉,甚至神志不清,惟独台湾回归一事,永不忘怀。他在弥留之际的遗言里也提到,要尽快解放台湾,台湾必须回归祖国。守候在他身边的人员无不为之感动落泪。他为维护国家主权的完整统一斗争了一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嘉庚先生对祖国的忠诚,还集中体现在他为建设家乡集美所做的努力。集美镇第一任镇长陈顺言告诉记者,校主倾资发展家乡教育自不用说,更难得的是他对普通群众的生计问题也十分关照。上世纪50年代,在极力主张填海修建厦门—集美海堤时,嘉庚先生细心地想到了当地渔民的生活出路问题。由于集美三面环海,当地群众多以捕鱼、养殖为生,而海堤的建设使得一些渔民收入受到影响,嘉庚先生便特意嘱咐陈顺言与厦门水产局局长陈春生联系,输送了一些人跟渔船到外海,培训外海捕捞;当年兴办学校征用大量土地,嘉庚先生就让失地村民参与学校建设,或到学校当校工维持生活,以工代赈,解决了他们的出路,这些人后来退休后大多都能领到丰厚的退休金。鹰厦铁路快完工时,先生想到3万多名建筑工人的出路,便向上级汇报,争取到一些工厂项目落户集美,其中包括能安置大量工人的纺织厂项目,大大解除了这些工人的后顾之忧。陈顺言到集美工作一两年后,有一天嘉庚先生突然问他:“你来集美没有搞什么建设吧?”陈顺言赶紧向上级争取,由市委拨出专款在集美建了6个饮食店、两个市场、两个百货店,银行、邮电局、粮食局也建到了集美。此后,嘉庚先生还特地于1956年6月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期间,把陈顺言带到北京,让他多看多学,回来把集美的建设搞得更好。

    公——永无止境的奉献精神

    人生在世,不要只为个人的生活打算,而要为国家民族奋斗。

    ——陈嘉庚语财自我辛苦得来,亦当由我慷慨捐出。

    ——陈嘉庚对钱财的看法

    [镜头4]

    穿过归来堂,就是陈嘉庚故居了。当我们惊叹于集美学村建筑之宏伟壮观时,不能不对嘉庚先生生活条件的质朴简陋而感慨万千。破雨伞补了再用,断柄瓷杯翻过来当烛台,一件破棉背心从抗战时期穿到解放后……这一切,似乎很难让人和那位名冠南洋的富商联系在一起。先生倾尽一生所有兴办教育,留下了许多佳话。

    在集美校委会,我们了解到,直到如今,嘉庚先生创办的集友银行,还在源源不断地为集美的教育事业提供资金。先生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永无止境。

    信步在嘉庚先生倾注了无限心血的集美土地上,我们静静地回味、感念,愈加为先生公而忘私的精神所感动。许多人和我们一样,不时会到这里凭吊嘉庚先生。

    “什么是伟人?这就是伟人!是咱中国人的偶像,追星,就该追这样的人!”在集美陈嘉庚纪念胜地采访时,我们的耳畔突然响起这样一段慷慨激昂的话,旁边还有人也在激动地附和着。记者循声过去,发现说话的是三名中年妇女,一位走在前面的正在介绍嘉庚先生的事迹,另外两位频频发出赞叹之声。上前一问,原来她们是一家人,祖籍黑龙江,走在前头的谢女士早些年在厦门买了房子,这次特地带来厦游玩的妹妹和堂妹参观集美。“凡是到厦门的亲朋好友,我首先都会向他们介绍陈嘉庚,都要带他们到这里来看看。”谢女士说,“陈嘉庚的事迹太感人了。你想,刚刚解放的时候咱们国家多穷啊,陈嘉庚如果不回来,就能在国外舒舒服服过日子。但是,子不嫌母丑,他立志报效祖国,把自己的产业全部奉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不留给儿女一分钱,这是多么伟大的奉献精神啊。”谢女士的妹妹也说,陈嘉庚精神让人“从骨子里感动”,她告诉记者,“我们有学习他的义务,你们则有宣传他的义务,应该让大家都能深切地感受到嘉庚先生的高尚情操。”

    许多慕名到集美参观的游人都和这三名女士有同样的感受,都被嘉庚先生大公无私的精神深深感动着。
正如著名教育家黄炎培所说的牶“发了财的人肯全拿出钱来办教育的,只有陈先生。”一个人要发财并不难,难的是发了财肯捐出来,而更难能可贵的是将全部钱财捐出。

    据陈嘉庚研究会的理事陈少斌老人介绍,校主一生节俭,他为集美和厦大建造了许多高楼大厦,自己定居集美却住在一所简朴的二层楼房。物品只有一张古老的床,半新不旧的写字台,一副不对称的沙发,破旧的牙杯和脸盆,七拼八凑的凳子,两只破旧皮箱,一床用了十多年、补了好几个补丁的蚊帐,一件穿了十多年、棉絮已多处露出的棉背心。他每天粗茶淡饭,给自己定的伙食标准的一天五毛钱,大多是地瓜粥再佐以青菜、花生米、豆类、小鱼小虾等几样小菜。他很少吃鸡鸭鱼肉,也不抽烟喝酒,逢年过节也不过加几样小菜。即使来了贵宾,如陈毅、方方、蔡廷锗等人,也只用家乡风味比如蚝煎、炒米粉和猪蹄芋头等待客。

    陈嘉庚曾说过,“人生在世,不要只为个人的生活打算,而要为国家民族奋斗。”“财自我辛苦得来,亦当由我慷慨捐去。”他身体力行的座右铭是:“应该用的钱千万百万都不要吝惜;不该用的钱,一分也不能浪费。”他用钱的最重要原则,是处处为国家为社会着想,而不是为个人和子孙打算。据早年有关历史资料记载,陈嘉庚从1904年(30岁)独立创业到1931年(58岁)企业临近收盘的28年间,其各种费用总支出1331万元(叻币),其中捐资兴学支出837万元,为兴学而支付银行利息380万元,两项合计共1217万元,占总支出的92%,捐赠其他公益事业、还债及佣金等合计74万元,占总支出的6%;家庭费用30万元,仅占总支出的2%。解放后,他依然尽己所能倾资兴学,并把所有的遗产留给家乡的教育事业。有人统计,陈嘉庚一生中花在办教育方面的钱超过一亿美元。时至今日,先生创办的集友银行还在源源不断地为家乡教育事业提供资金。

    先生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永无止境,也激励了许许多多的后来人。李光前、陈文确、陈六使、陈永和、李尚大、李陆大……无数的海外华侨受嘉庚精神影响,回到祖国斥资兴学,为集美乃至全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点击进入国际频道     环球24小时简报 驻外记者报道集 观察与借鉴 国际IT行业资讯  视说“新育” 
·国际经济     中国与世界 | 全球时事 | 专稿独家 | 国际经济 | 投资环境 | 跨国公司  | 滚动
·环球博览    文娱前沿 | 视觉艺术 | 世界趣闻 | 海外看中国 | 军事科技 | 环游世界 | 博览周刊 
·世界文明    当代观察 | 历史回眸  | 大国崛起 | 以史为鉴 | 文明图说 | 人文风物 |  博阅 |  新知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