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侨界"十杰":郑守仪 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当前位置     国际经济频道 > 国际经济专题 > 第八次全国归侨侨眷代表大会 > 获奖名单 > 全国侨界“十杰” > 正文
中经搜索

全国侨界"十杰":郑守仪

2009年07月14日 09:31   来源:中国经济网综合   
·6.7亿罚单:被删邮件露马脚
·菲方射杀台渔民视频曝光
·苹果被挤出中国手机市场前5
·恒天然被曝含肉毒杆菌
·金正恩姑妈80天未现身
·我养老保险缴费率是美2.4倍
·欧盟九成光伏市场留给中国
·GSK在华团队大换血
·进口车市场价格垄断重灾区
·金正恩26岁妹妹任劳动党要职
·美国政府冷对底特律破产
·GSK4高管被抓 1疑接受性贿赂
    郑守仪,女,1931年出生,菲律宾归侨,中国科学院院士,海洋原生动物学家,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致公党成员,曾任青岛市副市长,全国政协常委,先后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中科院自然科学奖、全国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在风景秀丽的“海洋科学城”青岛,有一位在上个世纪50年代归国的女华侨,从研究实习员做起,经过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一直晋升到研究员,并于2001年更进一步,荣膺最高学术称号: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时,她获得了一个又一个国家级的荣誉称号;还荣获其国际同行公认的最高奖,为祖国争了光。

    她,就是郑守仪。

    童年播进心田的种子

    1931年,郑守仪出生在菲律宾一个华侨家庭。她的父母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迫于生活,早年背离故乡广东省中山县,漂洋过海到了马尼拉,寄人篱下,饱尝“海外孤儿”之苦,所以总是教育子女“不能忘祖”。194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同时,也把铁蹄踏上了菲律宾,郑家因此订了一条家规:不买日货!

    1949年秋,郑守仪中学毕业不久,传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全家欣喜若狂,父亲更是扬眉吐气,欣然以《醒狮》为题赋诗庆贺。次年,郑守仪考进菲律宾商科学校夜校班,又令父亲勾起思虑多年的一件心事:女儿从小在免费的公立学校读书,一直学的是英文、讲的是英语,作为炎黄子孙,岂能不识中文?!于是不惜加重经济负担,把已经19岁的女儿送进爱国华侨办的洪光小学作插班人,利用白天学习中文。在这里,郑守仪不仅接触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而且开始认识解放了的祖国,对新中国产生了向往。

    白天读中文,晚上读夜校,郑守仪昼夜兼程。商科学校的老师对她的勤奋好学多有赞扬,并在她毕业时建议校方留校任教。谁知她上了第一堂课,即被辞退——只因她向学生作自我介绍时如实地说了“我是纯中国人”,而当时菲律宾有规定,外国人不能在公立学校任职。郑守仪的心被刺痛了,她想:我迟早要回去,报效我的祖国!

    郑守仪考入东方大学进修,1954年获得“商科教育”和“教育(生物学)”两个学士学位。由于成绩优异,免试进入国立菲律宾大学研究生院,专修生物学。她如饥似渴地苦读,努力为将来报效祖国储备着知识。课堂上,导师表扬她时断言:不出两年就能拿到硕士学位。这位导师哪里知道,既聪颖又刻苦的郑守仪,在抓紧深造的同时,也在抓紧寻觅回国的机会。

    不辞而别回国服务

    郑守仪通过在华侨中学读书的弟弟郑绍隆,结识了该校一位于1955年回到祖国的教师。在来往书信中,这位教师告诉她:祖国正着手大搞建设,迫切需要人才,欢迎海外学子回来。当他得知郑守仪渴望回国——若能在研究生毕业之前成行,即使放弃硕士学位也在所不惜——深为感动,表示愿意倾力相助。

    一直苦于回国无门的郑守仪振奋不已,但也想到,父母仅她一个女儿,她若只身回国,路途又那么遥远,老人不会放心,甚至会阻拦的。于是,她叮嘱绍隆弟:回国的准备在暗中进行,不能走漏风声。

    1956年春,郑守仪办妥了出境签证,不久拿到了6月30日飞往香港的机票。终于盼来了这一天,早饭后,她以深沉的充满亲情的目光一一送走了去打工的父亲、哥哥,去上学的弟弟,去菜市的母亲,强忍着难言的离别之苦,匆匆走出家门,直奔机场。

    飞机腾空。郑守仪透过机窗,回首马尼拉,心潮起伏,心里在说:“爸爸、妈妈,请原谅女儿的不辞而别。”

    次日,郑守仪抵达广州,在火车站广场看到一幅大型宣传画《把青春献给祖国》,想到自己即将加入画面上那些朝气蓬勃的青年建设者之中,情不自禁,热泪盈眶,自语道:“祖国啊,我回来就是要把青春献给您!”

    郑守仪来到首都北京,向中国科学院报到,受到热情接待,被安排到设在美丽海滨城市青岛的海洋生物研究室(现为海洋研究所)工作。到了青岛,她即给父母寄去报平安的家书。不久,收到复信:“……你投奔祖国是万分对的。希望你专心从事研究工作,以贡献祖国,将来一有成就,我们更是快慰的。”满纸勉励与期望,未见一个字的责备,郑守仪为远在海外深深爱着祖国的父母兄弟而骄傲。
共(3)页 首 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末 页  
点击进入国际频道     环球24小时简报 驻外记者报道集 观察与借鉴 国际IT行业资讯  视说“新育” 
·国际经济     中国与世界 | 全球时事 | 专稿独家 | 国际经济 | 投资环境 | 跨国公司  | 滚动
·环球博览    文娱前沿 | 视觉艺术 | 世界趣闻 | 海外看中国 | 军事科技 | 环游世界 | 博览周刊 
·世界文明    当代观察 | 历史回眸  | 大国崛起 | 以史为鉴 | 文明图说 | 人文风物 |  博阅 |  新知
延伸阅读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广告服务友情链接
www.ce.cn www.cenet.cn www.chinaeconomy.cn
中国经济网 © 版权所有 京ICP证0400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