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央银行本着中国把自己的经济发展好,本身就是对国际经济最大的支持,就是对世界经济和金融稳定贡献的原则,应对金融危机以讲究实效为第一原则,近期所采取的“固定汇率制+货币互换”不啻为最优货币政策选择。
通过货币互换机制,央行可以大大消除汇率风险,从而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这将进一步促使各国经济增长。同时,汇率稳定消除了因地区内投机性资本流动而产生的储备需求,从而节约了外汇储备。现在,强化多种货币储备制度,弱化美元霸主地位,建立主要储备货币稳定的汇率体系已成为客观上的必然要求。由于中国外贸量大,且与东盟国家的出口产品重合较多,因此亚洲国家不仅盯住美元,还得盯住人民币。这样,只要人民币保持稳定,其他货币就不会出现大幅度变化。
比较欧美日五大央行的货币互换协议与中国央行的协议,可以发现,两者既有不同点,又有共同之处。不同点是,欧美日此举意在增加市场的流动性,改善信贷状况,刺激经济尽快复苏。其着力点在金融市场。而中国央行的着眼点是,促进双边贸易,规避金融风险,降低出口成本。两者的共同之处是,都想利用金融手段,为实体经济恢复增长,创造宽松便利的金融环境。
也就是说,货币互换主要是一种服务于双边实体经济的金融安排,是持有不同币种的两个交易主体,按事先的约定用双方货币进行互换的市场行为。其目的在于锁定汇率风险,降低融资成本,开展经贸与金融合作,以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提高经济的可预期性,防止经济生活受过多干扰。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做法,并不是某种特殊的货币国际化步骤。
现在,包括中国在内,国际社会之所以频频采用这种方式,开展双边投资与经贸合作,是因为金融危机还没有停息,国际贸易下滑趋势还没有扭转,世界经济衰退危险还没有解除。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自救,为了摆脱流动性困扰,绕过动荡的国际金融市场和复杂的国际政治舞台,选择这种可以自主的双边合作方式,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