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经济专题 > CE资料卡 > 货币互换 > 货币互换协议 > 正文
中经搜索

什么是货币互换协议?

2009年05月23日 17:59   来源:中国经济网综合   安其

    自今年初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先后与包括阿根廷、韩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白俄罗斯等在内的五个国家的中央银行签署了总金额高达数百亿美元的货币互换协议。

 

    根据这些协议,中国在与这几个国家进行贸易结算时可以使用人民币或对方国家货币,不必再使用美元作为交易的中介货币。在国际金融危机美元大幅贬值的背景下,这些货币互换协议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那么究竟什么是货币互换呢?货币互换的好处是什么呢?

    简单的来说,货币互换协议就是两个国家的中央银行签订一个协议,约定在某个时间内,以某种汇率可以换取多少数量的货币。货币互换协议一般包括:时间、汇率、数量、货币种类。其目的是:向两个基本面和运行情况良好的经济体的金融体系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并推动双边贸易发展。并可以有效地应对两币种汇率发行的激烈波动,两国央行可及时进行干预,使对贸易的负面影响缩减。

    货币互换的目的:在于降低筹资成本及防止汇率变动风险造成的损失,中国央行通过互换将得到的对方货币注入本国金融体系,使得本国商业机构可以借到对方货币,用于支付从对方的进口商品。这样,在双边贸易中出口企业可收到本币计值的货款,可以有效规避汇率风险、降低汇兑费用

    货币互换的意义:“一方面意在维护金融稳定,另外也是为今后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奠定资金基础。”中国社科院金融所国际金融室副主任张斌认为,在当前全球经贸增长乏力、外汇市场波动加剧、贸易融资萎缩的情况下,总金额达6500亿元人民币的系列互换协议的签署,为区域内扩大使用人民币结算提供了资金来源。“这也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一步。”张斌说,一国货币实现区域化和国际化的前提,首先是要该国货币成为计价和结算货币,其次成为交易和储备货币。当前货币互换协议的签署,以及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开展,增加人民币在全球国际贸易结算中的份额,都可看作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步骤。

(责任编辑:苗苏)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