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尔系数(Engel's Coefficient)
    恩格尔系数(Engel's Coefficient)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则会下降。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 简单地说,一个家庭或国家的恩格尔系数越小,就说明这个家庭或国家经济越富裕。当然数据越精确,家庭或国家的经济情况反应也就越精确。恩格尔定律是根据经验数据提出的,它是在假定其他一切变量都是常数的前提下才适用的,因此在考察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例的变动问题时,还应当考虑城市化程度、食品加工、饮食业和食物本身结构变化等因素都会影响家庭的食物支出增加。只有达到相当高的平均食物消费水平时,收入的进一步增加才不对食物支出发生重要的影响。恩格尔定律主要表述的是食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
反映不全面 "恩格尔系数"在中国 遭遇"水土不服"?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经济经过短暂调整之后,再一次跃上经济的快车道。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引起了美国以及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学家、政客及媒体的强烈关注。深受西方经济学熏陶的欧美各国的经济学家们运用他们可以使用的经济学手段开始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评头论足”。很快,他们得出了结论,认为中国政府发布的统计报告中有严重的“泡沫”,是虚假的,他们断言,建立在虚假基础上的经济是要崩溃的.一时间,西方强大的媒体将这一讯息传遍全球,“中国经济崩溃论”甚嚣尘上。 但是,中国经济并没有按照西方的预期发生崩溃,在成功实现了“软着落”之后,继续稳步和快速增长,速度令西方世界瞠目。中国经济发展的事实让西方“骄傲”的经济学家们不得不取下有色眼睛重新审视中国的经济发展。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之后,他们再一次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认为中国已经迈入发达国家行列,中国政府公布的统计数字隐瞒了真实的GDP数字,是“缩水”的数字。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将对世界构成巨大威胁,在西方媒体的又一次炒作下,“中国威胁论”出笼了。
中国恩格尔系数的疯狂:"凑合吃"富过"吃得好"?
    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的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将逐渐减小。这是恩格尔系数的核心内容。随着恩格尔系数近年来风靡中国,用恩格尔系数来证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某某地区进入了“富裕时代”似乎也成为类似真理的原则。然而,脱离实际情况的恩格尔系数“比富”,却只会闹出荒唐笑话。 北京社会心理研究所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北京市民2005年各项消费支出中食品支出的比例达35.2%,即恩格尔系数为35.2% ;广州市2005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31%。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是,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如果用上述标准来衡量的话,北京、广州可说是进入富裕阶段了。然而,调查同时显示,山西在2003年恩格尔系数就达到33.5%。这是否意味着山西比北京、广州更早进入富裕阶段?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3512266-8315、8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