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宾

  向晓梅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

  刘伟  全国人大代表、民建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广州佳都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佳都新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黄建平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马可波罗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

时间:3月10日18:00

制作:国际部 主持人:郭枞枞

访谈介绍
2017年3月10日18:00,“中经两会之夜”栏目邀请到向晓梅、刘伟、黄建平三位嘉宾,与网友共同讨论“动能转换 广东先行”的话题。

三位广东代表共同探讨转型升级动能:关键在创新

三位来自广东的全国人大代表齐聚中国经济网“中经两会之夜”栏目,以“动能转换 广东先行”为主题,共同探讨转型升级的动能。 详细

中经在线访谈

 
文字实录

  主持人:各位好,欢迎收看“中经两会之夜”。今天跟大家聊一聊关于新旧动能转化的相关话题。首先介绍一下今天的嘉宾,第一位嘉宾是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向晓梅,欢迎您。 

  向晓梅:观众朋友好。 

  主持人:全国人大代表、民建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广州佳都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佳都新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伟,欢迎您。 

  刘伟:各位网民朋友,大家好。 

  主持人:还有一位是全国人大代表、广东马可波罗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建平,欢迎您。 

  黄建平:主持人好。网友好。 

  主持人: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要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人力人才资源为支撑,加快创新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您怎么看待总理报告当中关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内容,对于企业、经济的发展意味着什么? 

  向晓梅:新旧动能转换是指,原来旧的红利消失,用新的动能替代,原来依靠土地、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也包括人口红利这样的优势来推动发展,现在要依托创新,就是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就是新旧动能的转换。我们国家改革开放30多年之后,制造业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构建了我们的现代产业体系,原来的发展模式,走不下去了,原来依托低廉的成本,可以生产出产品,销往全世界,可是现在我们的成本都在上升,所以我们经济要保持平稳的增长,要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关键就是要把驱动力做转变,这就是说要通过创新来消化这些成本的上升。从企业的角度来讲,你要有赢利,通过创新,你的营业能力能提升、产品有市场,才可能有企业的竞争力,这就是新旧动能的转换。创新是要靠人才的,核心是改革开放通过人才去推动,通过创新推动企业的发展,今年是强调持续推动新旧动能的转换,就是说在原来的基础上,让新旧动能转换真正实现转化的效益,让转化成为现实。从广东来看,广东的转型升级走在前面,因为改革开放越早发展起来,就越早发现问题,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倒逼企业转型升级,特别是2012年以后,广东省委省政府大力推动,所以企业转型升级走得早、走得快,在新旧动能转换上面,步子迈得比较快。在广东某些企业,像今天来的两位企业家,他们在新旧动能转换上有很大的成效,甚至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他们实现了新旧动能的转换,我特别想提到广东民营经济的发展,从2016年底来看,民营经济的增加值突破了4万亿,占GDP的比重超过了50%。 

  主持人:在全国什么水平? 

  向晓梅:广东是处在前列的,纳税总额是第一。民间投资增长13%多,大大高于全国,有几个数,还是排到了全国的前面。进入500强的民营企业有50家,增长速度是很快的,应该要充分肯定广东的民营经济从发挥重要作用到起到了主体作用,推动经济的平稳发展,所以说新旧动能的转换在民营企业体现的更加明显,或者说更加典型,对经济的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支撑。 

  主持人:刘代表,您认为企业在产能升级、新旧动能转换当中,什么应该作为支撑? 

  刘伟:我想刚才向所长讲得很好,新旧动能的转换体现核心竞争力的改变。之前中国的企业因为改革开放30年,我们主要是资源导向型,现在接下来的30年,新旧动能的转变核心竞争力要发生改变,这是我的理解。从我们公司的成长也是这样。我们旗下两家上市公司,一家是早年我们在新加坡上市,叫佳杰科技,做电子分销,简单来讲做贸易,规模很大,2009年开始转型。第二家上市公司专门做智能化技术叫佳都科技,在上海主板上市,主要依靠的是智能化技术方面的核心竞争力。从这也可以看得出来,前10年,我们是第一家在新加坡主板上市,主要依靠的还是模式创新,2009年到现在,七、八年的时间,我们主要是体现在智能化的技术核心的竞争力,所以从这里看,我的个人的理解,新旧动能的转变,实际上是核心竞争力的改变。 

  主持人:而且是靠创新和科学技术? 

  刘伟:从我们的理解来讲,我们认为技术创新会使得这个企业得到可持续发展。 

  主持人:黄代表您是做陶瓷的,可以说是传统的制造业,从制造业的角度,企业怎么新旧动能转换,您是怎么理解的? 

  黄建平:作为传统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着重点在升级,通过创新驱动来使得自己的产业不断升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方面是产品升级,产品升级我们有两个抓手,一个是科技创新,一个是文化创新,但是总得目的是利用到你的产品不断满足消费者更高层次的需求。这几年,在东莞市委市政府推出了机器换人的战略,我们的生产方式不断向自动化、智能化方面去提升,这也是我们升级的一个方面,我想传统产业,只要它的产品有市场可能就会做好。 

  主持人:向代表刚才你也提到了广东有很多优秀的企业,在新旧动能转换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和工作,广东究竟有什么优势和机会呢? 

  向晓梅:我觉得广东应该说在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一方面是营造了企业创新的平台,比如说创新驱动,我们构建了高水平的大学,新型研发机构,这些都是为创新型企业搭建一些平台,而且我们在广东省是大范围的去推孵化器的建设,就是不同层面的一些创新平台,有大企业的,也有中小企业,“双创”的,目的让所有的企业都能找到适合创新、创业的地方。在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推动新兴产业方面,搭建了一个重要的创新平台。而且在政策上,比方说在税收登记制度改革方面,政府的“放管服”,服务于企业的职能转变做了大量的工作,降成本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来推动为企业的创新搭建了很好的环境和平台。这是一个方面。 

  第二方面,广东的企业应该说现在也是创新发展的一个最佳的时机,碰到了很好的发展的机遇,两个方面:一方面科技的进步,深刻影响到我们的生活,也跟互联网+结合起来,我们刚才讲的很多智能制造,我们也推机器换人,工业4.0,智能装备,包括它的应用,都为现在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撑。另一方面,就是消费升级,特别是广东,珠三角地区已经进入高收入阶段,广东全省人均GDP突破了1万美金,珠三角的城市要将近2万美金。消费升级非常快,年轻人的消费方式也在变化,这个时候,对倒逼企业的产品结构的调整,这就是品质、质量,就像这两家企业,走科技创新、人工智能,与文化的结合,特别适合了潜在的消费市场的需要,跟城市的升级,跟产业的发展,未来的趋势,特别跟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升相符合。所以找到了一个新的发展的空间,这就是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量的部分,有效供给。 

  主持人:能不能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向晓梅:对。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广东的民营企业在增量和市场补短板方面做得非常好,找到了它生存的空间。作为地方政府,前面讲到了,通过改革开放,去创造环境和条件,搭建平台,给政策提供服务,企业就推动补市场的短板,还有一个跟开放也有关系,广东从外向型经济大省走向真正的开放型经济大省,双向开放,我们会引进欧美先进的资本,我们的企业走出去,刘代表、黄代表这两家企业走出去也做得很好,同步接受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影响,同步整合世界的创新资源,包括人才。在“一带一路”当中,他们真正从一般贸易走向贸易投资,给企业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空间,市场空间也扩大了,创新资源整合的平台也高了,企业的竞争力也提升了。 

  主持人:据我了解,广东也是存在着一些发展不太均衡、不太平衡的现象,我们又是怎么解决的呢? 

  向晓梅:对。区域协调发展,是广东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高度重视的,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差距非常大。我们主要通过产业共建的方式来调整,珠三角的企业,特别像广东的中型城市,其功能发生了转变,转向服务型经济,制造业往周边走,寻求成本更低的地方。我们通过一些政策引导珠三角的城市,它跟制造业相关的产业往周边地区转移,我们利用临近地区的资源,人文交流比较快,物流成本也更低的优势,让珠三角的企业往这些地方去转移,包括广州、深圳,跟精准扶贫也结合起来,关键是实现了转移,只是城市功能的变化和土地功能,但是仍然是先进水平的,先进制造业。 

  主持人:并不是把不好的移出去。 

  向晓梅:我们提出平等转移,产业共建,是产业转移的高级形态,这是从产业方面。还有从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珠三角跟东西北地区相对均衡的发展,特别是我们要发挥好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更多的输出一些资源,带动落后地区的发展。 

  主持人:刚才向代表说到了民营企业在广东的地位,我们也知道,现在在全国来说,民营企业都是非常重要的,贡献了很多的就业和GDP。虽然说政府给了更多好的政策,刘代表,您觉得作为企业自身内部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当中还存在着哪些问题呢? 

  刘伟:企业内部来讲,新旧动能的转变,我觉得有两点是比较重要的。第一点,是自己产业升级的决心,产业发展在最好的时候做转型,会比走下坡路的时候做转型,来得更有效果,更加主动,资源也不一样。从佳都科技发展中可以知道,我们是2006年到2009年开始大规模的转型,原有的分销业务进入这个市场。2006、2007年的时候,正好是业务高速成长期,我们是亚洲第二大电子分销公司,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虽然营业规模很大,但是利润率比较低,因为在价值链的低端我们没掌握整个的定价权,虽然公司成长很快,但是我们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进行产业的升级、转型。投入到智能化的业务中。 

  我们在2005、2006年进入地铁自动化系统,2006年研发,每年2、3千万研发经费,2009年才拿到第一张订单,差不多3年、4年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现在中国的轨道交通呈爆发式增长,业务很大,全世界的地铁基本上80%的挖掘机都在我们国家。但是回过头来看,那个时候的轨道交通产业,规模并不是十分大。当时我们主要是考虑到没有掌握到核心技术,我们希望自己的定价权,所以我们现在这家上市公司,40多亿的产值比当年200多亿的利润还高。这就是需要到有决心、战略规划。 

  第二,我刚才也讲到企业的转型和发展,从企业的角度来讲,其实压力是比较大的。应该讲,这几年中国的实体经济整体来讲,并不是处于日子很好过的阶段,这样在这种环境下,如何来做产业升级,如何做转型,确实对企业经营者来讲是很重要的题目。刚才向所长也讲到,中国消费者的升级带动了企业的升级,消费的需求在改变,无论是技术创新作为驱动,还是刚才黄代表讲的文化创新、品牌创新带动企业的发展,其实都是适应了消费者新的需求和新的动能,所以在企业的角度来讲,应该是敢于投入更大的精力和更重要的力量,在核心技术方面,或者说从文化品牌方面去突破自己。我们现在在人工智能领域,人脸识别,目前经过这几年投入,金属了世界领先的水平,动态人脸识别,智能化模块,这些技术以前想象,5、6年前,轨道交通企业多是西门子、松下、三星等国外的企业,现在有7、8家国内的企业进入这个市场,在这方面企业敢于投入,同时政府的引导作用也非常关键,为什么?我们进入这些产业,没有国家国产化这些产业,没有国家的支持,我们很难在3、5年内竞争超过跨国公司。他们都有100年历史,欧洲就有100年地铁建设的经验,我们只有10年,当然我们10年超过了欧洲100年的速度。纽约第一条地铁到第二条地铁经过了90年,我们国家的地铁,比如一线城市或者大型的二线城市,地铁一开通就是2条,多的开通了4条。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离不开市场产业升级的需求,也离不开市场消费升级的需求。 

  主持人:黄代表,作为制造企业来说,目前在转型升级过程当中,还有哪些瓶颈呢?向代表和刘代表说到了,政府给予了很多的支持,作为企业您还想让政府给到哪些支持呢? 

  黄建平:从两个方面,目前制造业遇到的这些困难,政府一方面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要持续的推动企业淘汰落后产能,政府从产业政策上面,给予推动和引导,这个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有的时候在淘汰过程中,容易死灰复燃,我们要下决心,只有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才能让产业的生态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第二点我们遇到的困难,政府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传统产业很多的创新,专利权、著作权、很多的商标权等等知识产权的保护,目前法律体系处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但是更关键的是日常的监管,往往企业在出现知识产权诉讼的时候,取证难、执法难,包括个别地方保护主义造成企业受到资产性侵害的时候,不能得到很好的处理。抑制了企业创新的积极性,让创新的企业看不到好处,这就是我们遇到的困难,这两点希望政府给予大力的支持。 

  主持人:说到知识产权,您接受采访的时候,曾提到了网店假货泛滥的问题,您觉得该怎么样有效的处理? 

  黄建平:制假、售假不单单是网上,线上线下都有。但是,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流动性、扩散性等特点,一旦发生侵权的时候,更难找到侵权的主体。而且这几年,我们国家互联网发展很快,随之跟进的针对互联网这方面的监管措施和法律政策尚不完善。所以网络售假,它所造成的影响比线下更大。 

  主持人:所以说在这块还是要加大监管力度,企业自身也要做好防范。 

  刘伟:我也补充一下,刚才讲知识产权的事情。我非常同意黄代表的意见,其实创新成本是很高的,刚才我讲过,技术创新投入是非常大的,如果知识产权不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我相信,创新是没有动力的。但是执法过程中确实有些观念上的问题。 

  主持人:什么叫观念的问题? 

  刘伟:在国外知识产权受到保护,但从国人观念上讲,大家觉得偷知识产权跟偷钱、偷物是两码事,当然也有认证难、执行难的问题,但是,首先观念上要改变,从整个社会来讲,应该把知识产权的侵犯跟普通的盗窃作为一个数量级观念的改变。 

  向晓梅:我也补充两句。我现场旁听过知识产权的审判,当时觉得我们需要通过案例来宣传。刘代表他们两个讲得很好,全社会认同这样的文化,必须要保护知识产权,要尊重知识产权,同时,也要防止有些企业被动掉入知识产权陷阱,就是“他不知道自己侵权了”。从技术上讲,大家都这样用,但是人家申请了专利,你就涉嫌侵权,真得有文化的认同。我们一直觉得这些东西是无所谓的,可以用的。就得企业如何让自己的知识产权得到保护,而不是出了问题再找律师。再有一个,有些知识产权要注意别人是不是已经有了。 

  主持人:我们怎么避免这种被调用? 

  向晓梅:现在提倡标识要清楚,有些人觉得无所谓,跟偷其他的东西不一样,凡是这个行业的工业技术可能得了解清楚,有没有申请到专利,不是我们想象的某一项技术专利,是很多专利,这个需要文化上普及。 

  主持人:不管是搞科研也好、做企业也好,都需要人才支持,不管广东、全国也好,人口红利是消退的,广东省怎么应对人口红利消退怎么去吸引优秀人才。 

  向晓梅:其实人才问题和产业发展诞生的是相互融合的,有什么样的产业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人才结构,反过来有这样的人才结构也会支撑这样的产业发展,所以我们广东在产业转型的过程当中,伴随着人口结构的调整,也就是以前的人口红利,我们叫农民工红利,我们加工贸易靠农民工的低成本来支撑。现在我们要发挥工程师红利,起码有中级职业技术以上的学历,能从事机器换人以后的先进装备、生产线的生产,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人口结构在发生调整,这个人口红利跟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相对优势,使得产品更有竞争力,按照原来的模式跟东南亚国家没法竞争了,随着我们生产技术设备的改变,我们的工人从事这方面生产结构也调整的话,我们有一定的工程师红利,按这样的思路有多层次的梯级的红利结构。现在讲团队,不是单个人,做基础的研发,突破一些行业关键的瓶颈。也有一些要实际应用,把产品开发出来的这样一些高级工程师。也还要有在现场能做得出来的一线的各层级的技能工人,工匠精神就是这样,必须把这个产品做出来。所以是一个不同层次的一种各个层面的培训。除了高校、科研机构的支撑以外,像他们企业的培训是非常重要的。大量的人才是要在一线应用过程当中,去不断随着企业的发展去进步的,我们说的再培训,对于整个人才的支撑会起很重要的作用。 

  主持人:刘代表,咱们是做信息服务的,可以说是创新的高科技的企业,我们需要很多的人才支撑,我们是怎么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呢? 

  刘伟:关于人才吸引这个问题,我觉得有三个方面的观点跟各位网友可以分享一下。 

  第一个,吸引人才,首先要事业留人。你的企业要有很好的发展,要有平台,我相信高科技的人才,高端的人才,他们当然很注重物质的回报,其实他们更加注重的是平台有多大的舞台给他。这个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前年我们投资了一家全球人脸识别最优秀的团队,当时这个团队全球人脸识别计算机视觉之父托马斯-黄,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UIUC)我当时见了他的博士生团队,其实他当时什么也没有,因为人脸识别新的算法,通过深度学习,它是摸不见看不着,我们做这行,搞了很多年。他说我什么也没有,我就是7届全球人脸识别大赛冠军。他在美国也生活的很好。但是最吸引他的就是中国庞大的市场,他有机会把他自己学到的东西,进行更多的尝试,能够有更大的发展。当时我也跟他谈,我们当时给他估值1.8个亿,投了5000万,中科院通过百人计划引进回来。所以我认为提供舞台是非常重要的,现在科技的竞争或者企业的竞争是全球化的竞争,不仅仅是跟中国企业的竞争。

  第二个还是要有创新文化。为什么我们广东整体来讲经济发展很快,转型发展也是走在前列。我个人认为,其实广东资源是比较贫乏的,我们既无煤也无油,大部分的资源型都是通过全球引进,还不是说国内引进。但是广东改革开放30年,优势在于是有开放的心态和开放的文化。这个我认为是广东进行创新驱动一个很重要的一点。所以文化的创新、观念的创新和创新的氛围,包括广东整个氛围比较好,我相信在这个方面是做得比较好的,所以这个对留住人才和人才的再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氛围。 

  第三个,人才的发展非常重要的是教育的基础。坦率得讲,这方面是广东的弱项,广东虽然高校不多,但是广东由于有开放的心态和模式,所以全球的大学都在广东建立了合作的机构,包括佳都科技,我们不仅跟国内的大学研究所有深入合作,我们跟全球领先的研究领域也有合作。把技术的弱项通过开放的心态引进人才。所以广东的“产学研”这个平台是我们首创。相对来讲,虽然我们自己的高校教育基础跟发达省份比弱一些,但我们努力通过跟全球人才的技术合作来提高。当然我们自己也把研究中心建在上海、北京,也建在美国的硅谷。所以也是利用全球的教育的基础,因为科技创新跟人才很重要。人才愿不愿意在这里,包括广州,我上午跟另外一个媒体交流也是,广州宣传可能弱了一点,广州是蛮好的宜居的城市,包括东莞、佛山,都是非常好的城市,但是原来宣传弱一些,一流的人才不知道广东的生活。现在年轻的人才、科技人才、技术人才,生活压力很大,我前段时间去华为参观,华为总裁一出华为门口,对面就是城中村,压力很大。 

  主持人:没有什么生活质量可言? 

  刘伟:华为的收入在中国的企业里面是最顶级的收入了,但是生活的指数太高了,在深圳买一套房,十几万一平方,真不容易,现在广州宜居度是很好的,对吸引人才是蛮好的。 

  主持人:黄代表,作为制造业来说,我们怎么面对人口红利的消减呢? 

  黄建平:制造业企业人才的关注点和刘总的高新技术企业不一样,关注这些金字塔尖人才的吸引,随着产品的升级,我们更关注是工人这块的升级,我们希望目前拥有这种机电一体化的工匠,以此来应对自动化的生产环境。 

  主持人:我们怎么达到? 

  黄建平:我们借这个机会呼吁一下,我们国家谈人才,特别是大学教育,都培养研究型的人才,作为制造业大国也好,东莞来说,我们更需要的是技能型的、技工型的人才,这个是靠职业教育供给的,现在职业教育的供给严重不足。职业技校毕业的学生的工资远远高于本科生,读技校的收入比读本科还要高,证明了供给不足,由于供给不足,我们作为企业只能撸起袖子自己干,我们成立了唯美技工学校,我们把原来的农民工重新抓进教室,自己请老师过来,从机电的基础知识培养,把农民工变成技校生再上生产线。 

  主持人:所以我们很需要蓝翔这样的技工学校。 

  向晓梅:他们两个企业都非常有特色,一个是高新技术企业,一个是制造业升级的企业。刚才讲的人才方面也很有特色,我们从广东全省来讲,也是走这两条路,通过宜居环境,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让高新技术的人才愿意来创新、创业。粤港湾的建设,如果真的能按照规划来建设,首先我们愿意待在这儿,环境这么美好,又有创新创业的机会,对创业人才真的是非常好的吸引,对创新企业也是吸引。另一方面,黄代表讲到了,我们的传统产业,必须要有实实在在在一线,那么合作得出来的就是工匠精神,机电一体化做得好,不是完全纯手工了,跟机器结合。现在我们也在关注产业工会的工作,通过工会重新树立产业工人的地位,爱这行,把这个工作做得很好。我们想把产业工会这个工作、职能再去完善、推广,让全社会都有这样的社会文化氛围,去认同产业工人他的社会地位是很高的,像黄总说的高工资还有社会地位,才可以把制造业做精做细。 

  主持人:现在家长也得转变一些观念,包括学生都要转变观念,不是说读技校是多么不光彩的事情,对于未来来说是非常好发展的出路。 

  黄建平:媒体多呼吁,价值观要重新树立。 

  主持人:对于自己来说,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是很有帮助的。 

  向晓梅:也是一个事业。 

  主持人:今天非常感谢几位演播室,更多消息请您持续关注中国经济网,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