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经济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三位广东代表共同探讨转型升级动能:关键在创新

2017年03月11日 12:37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11日讯(记者于跃 林秀敏)10日,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向晓梅,全国人大代表、民建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广州佳都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佳都新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伟,全国人大代表、广东马可波罗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建平齐聚中国经济网“中经两会之夜”栏目,以“动能转换 广东先行”为主题,共同探讨转型升级的动能。>>>点击进入访谈专题

  2017年3月10日,“中经两会之夜”栏目邀请到向晓梅、刘伟、黄建平三位嘉宾,与网友共同讨论“动能转换 广东先行”的话题。中国经济网记者 张相成/摄

  动能转换关键在创新 广东走在前列

  向晓梅指出,广东的转型升级走在全国前列。2008年金融危机的出现倒逼企业转型升级,2012年后,广东省委省政府大力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使广东在新旧动能的转换上能够快速前进。 

  向晓梅特别提到广东民营经济的发展。她表示,2016年底,广东省民营经济的增加值突破了4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超过50%,民间投资增长超过13%。应充分肯定民营经济在广东起到的重要作用,推动经济的平稳发展。新旧动能的转换在民营企业身上体现得更加明显、更加典型,对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对于广东存在的发展不均衡现象,向晓梅表示,区域协调发展是广东高度重视的重大问题,目前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是通过产业共建的方式引导制造业“往周边走”。广东的一些中型城市已开始转向服务型经济,广东省政府通过政策引导珠三角城市,使其与制造业相关的先进产业往成本更低的周边地区转移,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更多输出资源,带动落后地区的发展。

  技术创新是核心 知识产权应受重视

  刘伟认为,新旧动能的转换,实际上是核心竞争力的转变。他表示,在改革开放前30年,中国企业普遍为资源导向型,在接下来的30年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要发生改变。以他创办的公司为例,其早期竞争力的体现是营销模式的创新,近年来转变到对智能化核心技术的创新,他相信技术创新会使企业得到可持续发展。 

  刘伟表示,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当中,有两方面对企业相对重要。一是企业产业升级的决心、战略规划。他说,在产业发展最好的时候做转型,会比走下坡路的时候做转型来得更有效果、更加主动;二是企业敢于投入更大的精力和更重要的力量,在核心技术方面、文化品牌方面去实现突破。刘伟还提到,政府的引导作用也非常关键,“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离不开市场产业升级的需求,也离不开市场消费升级的需求。” 

  刘伟就知识产权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阐述了他的观点。他表示,创新的成本很高,技术创新投入是非常大的,如果知识产权不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企业无法产生创新的动力。在基层,人们普遍不认为侵犯知识产权与偷钱、盗窃是同一种性质,这样的观念应该得到改变,他希望整个社会能够把对知识产权的侵犯与普通的盗窃当成同一个概念去看待。

  升级产品满足消费者更高层次的需求

  黄建平认为,作为传统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总目标就是通过创新升级产品不断满足消费者更高层次的需求。

  在谈到转型升级的瓶颈时,黄建平认为,政府一方面要持续推动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在产业政策上给予支持和引导。“在淘汰过程中,容易死灰复燃,我们要下决心,只有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才能让产业的生态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同时,他认为,政府应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从而保护企业创新的积极性。

  此外,黄建平还说,制造业企业人才的关注点和高新技术企业不一样,相对于金字塔尖的人才,它更需要会操作机电设备的能工巧匠。

(责任编辑:于跃)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