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代表建言能源8大关键词 新能源最热门 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当前位置     国际经济频道 > 国际经济专题 > 2011 > 两会访谈 > 两会访谈张瀛岑 > 相关话题 > 正文
中经搜索

两会代表建言能源8大关键词 新能源最热门

2011年03月10日 16:37   来源:中国新闻网   
·6.7亿罚单:被删邮件露马脚
·菲方射杀台渔民视频曝光
·苹果被挤出中国手机市场前5
·恒天然被曝含肉毒杆菌
·金正恩姑妈80天未现身
·我养老保险缴费率是美2.4倍
·欧盟九成光伏市场留给中国
·GSK在华团队大换血
·进口车市场价格垄断重灾区
·金正恩26岁妹妹任劳动党要职
·美国政府冷对底特律破产
·GSK4高管被抓 1疑接受性贿赂

    关键词三 煤炭

  建言:通过煤电联营 实现“煤从空中走”

  煤炭是我国重要能源,而新疆是全国大型煤炭基地之一,今后如何更好的推进煤炭资源转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参加两会的新疆全国人大代表对此十分关注。

  张新代表建议,进一步加快新疆煤电外运和煤电煤化工基地建设,抢占行业、市场、技术、规模的制高点:“我们希望国家在十二五加大力度,能够在哈密地区、准东地区建立特大型的煤电基地,通过特高压直流1100千伏,实现向中东部地区大规模的煤电转换和能源的传输,拉动我们新疆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而另一个煤炭大省内蒙古遇到了发展难题。2010年,京藏高速公路频繁发生百里大堵车,而拥堵在路上几乎都是运煤的大货车。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内蒙古成为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电网和铁路运送能力严重不足,都积压到了公路上,使京藏高速的运输量超过了规划的两倍以上,拥堵是必然的。

  对此全国人代表、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主任梁铁成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表示“能源的供给和发展方式需要考虑调整和转变。”梁铁成提出,可以通过煤电联营、坑口电站,利用特高压的技术,实现“煤从空中走”。 也就是由现在的“一煤独大”、通过公路运煤,转为运煤和输电并举,建设交通综合体系,包括公路、铁路、电网,仅靠公路改善通行能力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

  关键词四 核能

  建言:推动核电出口是核电强国的必由之路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赵志祥日前表示,核能作为一种新能源,必须要加快发展、大面积推广。

  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名誉院长杨岐在9日上午举行的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发言时表示,中国应该实施国家战略,推动核电出口。

  杨岐表示,推动核电出口有助于中国实现外贸结构转型升级、促进中国从核电大国向核电强国转变,而从国家层面推动核电出口,是核电强国的必由之路,美国、法国、日本、加拿大、俄罗斯、韩国等国的核电出口都由政府高层积极推进。

  关键词五 电力

  建言:分时电价比阶梯电价更节能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大型煤电、水电和风电基地外送电工程建设,形成若干条采用先进特高压技术的跨区域输电通道,建成33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20万千米。为此,全国人大代表、华中电网公司总经理毛日峰表示,要从根本上解决湖北乃至华中地区电力能源供应紧张问题,必须依靠建设跨区输电线路,特别是特高压输电网。

  他强调, “比如从新疆建一条到湖北的特高压线路1000千伏,一条回路就可以输送1000万千瓦电能,等于建好几个电厂,输送过程的电能损耗和占地面积都可以节省一半以上。”

  对于电价的问题,代表委员们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电力工程专家蔡国雄委员表示,现在我们采取的阶梯电价是一种倡导节电的好方式,但是有些人为了省电开始选用燃气来烧水,就不能很好地起到节能效果。我一直倡议设置分时的电价,晚间的电价可以优惠,鼓励大家错峰用电。”而张泽熙委员也表示赞同,“在国外就是这样的,晚上的电价只有白天的一半,很多家庭都养成了晚间用电的习惯。”

  关键词六 水利

  建言:为4万亿元水利资金“加锁”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直指水利建设,决定10年投入4万亿元搞水利建设。同时各省市也都把水利建设作为今年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

(责任编辑:袁志丽)

共(3)页 首 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末 页  
闂傚倷绀侀幉锛勬暜閹烘嚦娑㈠籍閸噥妫呴梺鍐叉惈閹冲海绮堥崱娑欏仺妞ゆ牭绲介弸銈囩磼閹拌埖瀚�
点击进入国际频道     环球24小时简报 驻外记者报道集 观察与借鉴 国际IT行业资讯  视说“新育” 
·国际经济     中国与世界 | 全球时事 | 专稿独家 | 国际经济 | 投资环境 | 跨国公司  | 滚动
·环球博览    文娱前沿 | 视觉艺术 | 世界趣闻 | 海外看中国 | 军事科技 | 环游世界 | 博览周刊 
·世界文明    当代观察 | 历史回眸  | 大国崛起 | 以史为鉴 | 文明图说 | 人文风物 |  博阅 |  新知
延伸阅读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商务地带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