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经济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EDAILY社长金亨澈:消费者将主导电子金融发展方向

2015年03月09日 10:20   来源:中国经济网   

 

  EDAILY社长金亨澈在第四届国际金融会议(IFC)上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9日讯(记者 王秋雨 袁志丽)第四届国际金融会议(IFC)近日在上海举行,EDAILY社长金亨澈在会上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金融行业和IT产业的界限正在快速地消失,电子金融未来的发展方向将取决于消费者的意向,政府实施政策的重点也将更多地放在为消费者提供便利等方面。>>>点击进入专题

  金融业和IT产业界限将迅速消失 

  金融业被认为是最稳定、可靠的行业之一,然而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诞生、移动设备的迅速普及,IT产业对金融业造成了重大的冲击。“我认为金融业和IT产业的界限正在快速地消失。”金亨澈如是说,他表示,就像谷歌这样的IT公司会涉猎电动汽车产业一样,今后金融业和IT产业也会出现迅速融合的现象,从而出现电子金融这样的行业或者叫概念。换句话说,很多行业之间或者说传统产业之间的界限会加速消失。

  提到电子金融的未来发展方向时,金亨澈说,未来全球经济时代,企业和国家间本身的竞争力将取决于消费者的意向。所以政府实施政策的重点将更多地放在为消费者提供便利,提升整体的竞争力等方面。这种现象在全球经济时代下是顺理成章的,所以消费者的喜好也必将主导电子金融未来的发展方向。

  韩国电子金融企业加快进驻中国市场步伐 

  如今,韩国的电子金融行业日趋成熟,而电子金融在中国更是得到了极其迅速的发展。电子金融已融入到了中国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而羊年春节上演的“红包大战”则让人们看到了互联网移动支付的巨大前景。据统计,中国去年通过移动终端产生的电子支付有45.24亿笔,金额高达22.59万亿元。

  移动支付已经成为电子金融时代的新特点。金亨澈说,韩国企业看到了中国电子金融的广阔前景,已经加快了开拓中国市场的步伐。韩国的电子支付代理(PG)公司正在积极摸索进驻中国市场,其中KG Inicis公司是具有代表性的例子。KG Inicis公司是韩国最大的PG公司,现在正在制作“唯你Mall”。通过“唯你Mall” 中国消费者可以直接购买和支付韩国商品,而且该公司也在尝试和中国的支付宝、银联等公司合作,以后的发展、合作前景将更广阔。

  中韩两国应积极拓展金融合作形式 

  今年2月,中韩自由贸易协定(FTA)作为中国迄今为止覆蓋领域最广、涉及国别贸易额最大的自贸协定完成草签,预计将于上半年内正式签署。中韩两国经贸关系日益紧密,为双方在金融领域扩大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基础,也提出了要求。

  金亨澈称,FTA是中韩以制造业为中心的实现紧密化和高度化合作的协议,因此未来两国将加速双边的经贸合作。但是与制造业不同,两国间的金融业不具备紧密的合作体制,目前还处于摸索合作的初始化阶段。“所以我认为中韩两国未来在金融业制度上要有所创新,积极开展新的合作形式,使个人金融、银行、保险、证券之间的合作更加紧密。”金亨澈如是说。

  据悉,第四届国际金融会议由中国经济网和韩国经济传播媒体EDAILY、EDAILY-TV联合主办,本次会议的主题为“金融时代的新策略:Fin Tech、创新和发展”。有来自中国和韩国政府、金融机构、研究所、学界、企业界的300余人参加。

点击进入第四届国际金融会议专题

 

(责任编辑:王惠绵)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