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国际经济频道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经济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外电:中俄能源纷争再起 7月俄对华原油出口锐减

2011年09月01日 14:05   来源:中国经济网   
·6.7亿罚单:被删邮件露马脚
·菲方射杀台渔民视频曝光
·苹果被挤出中国手机市场前5
·恒天然被曝含肉毒杆菌
·金正恩姑妈80天未现身
·我养老保险缴费率是美2.4倍
·欧盟九成光伏市场留给中国
·GSK在华团队大换血
·进口车市场价格垄断重灾区
·金正恩26岁妹妹任劳动党要职
·美国政府冷对底特律破产
·GSK4高管被抓 1疑接受性贿赂
    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1日讯(范美兰)《油价日报》(Daly of OilPrice)报道说,中国目前正在推进能源供应多元化策略以减轻对单一供应国的过度依赖。俄罗斯是中国实现原油供应多元化的重点发展对象。报道中说,近日有迹象显示中俄两国有关原油进口和天然气价格等问题似乎又产生了争端。

    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上个月俄罗斯对华原油出口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几乎锐减了一半,降幅接近50%。但是俄罗斯石油工业公司却发表声明说,该公司通过东西伯利亚-远东太平洋管线输送的原油总量与去年同期持平。这意味着通过该管线输送的原油有相当一部分出口到了中国以外的市场。

    上周,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与到访的朝鲜领导人金正日达成协议,将修建一条跨越朝鲜国境向韩国出口原油的管道。这条管线建成后将打开俄罗斯原油向亚太地区出口的大门。

    《油价日报》的报道中说,目前中俄两国就天然气价格问题的谈判依然没有突破性进展,双方在价格标准、计算公式和支付方式等问题上都存在巨大分歧。有传闻说,中俄两国计划在今年10月份俄罗斯总理普京访华期间签署天然气价格协议的希望可能要落空。

    俄新社报道说,目前中俄两国围绕原油输送费用的争端依然存在,俄罗斯石油工业公司和俄罗斯石油管道运输公司均声称中国目前仍拖欠部分原油运输费没有支付。据中国经济网了解,俄罗斯已经成为中国第九大原油供应国,排在第一位的沙特阿拉伯。

    特别声明:文章只反映作者本人观点,中国经济网采用此文仅在于向读者提供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立场。转载和引用此文时请保留电头,注明“来源于:中国经济网”并请署上作者姓名。

更多精彩内容参见“中国经济网-国际频道-独家专稿” 

(责任编辑:苗苏)

分享到:
点击进入国际频道     环球24小时简报 驻外记者报道集 观察与借鉴 国际IT行业资讯  视说“新育” 
·国际经济     中国与世界 | 全球时事 | 专稿独家 | 国际经济 | 投资环境 | 跨国公司  | 滚动
·环球博览    文娱前沿 | 视觉艺术 | 世界趣闻 | 海外看中国 | 军事科技 | 环游世界 | 博览周刊 
·世界文明    当代观察 | 历史回眸  | 大国崛起 | 以史为鉴 | 文明图说 | 人文风物 |  博阅 |  新知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