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体系发生变化 人民币地位上升 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深化,美联储推行扩张性货币政策,进一步加剧了国际货币体系的动荡局面。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存在不稳定、不平等和通缩倾向,美元作为国际主要储备货币是导致这种不稳定局面持续的一个重要原因。近段时间以来,美元持续贬值,美元持有国对它的信心也在逐渐消逝。为防美元危机转嫁和传导,多国政府都在谋求更安全的币种和储藏货币多元化。至此,建立超主权的储备货币体系这一问题开始逐渐突出,全球货币体系也随之发生变化。
在当前美元贬值预期明显的情况下,作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中国积极倡导建立超主权国际货币体系。今年3月,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央行网站发表文章《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在国际掀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波”。中国开始有意识地改变外汇储备格局,力求多元化的外汇储备,最大限度抵御风险,降低损失。通过陆续与其它国家进行货币互换,人民币在周边国家的影响力得到提升,人民币在亚洲地区较强的人民币贸易结算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人民币的国际地位,这些都为人民币日后的国际化进程进行了前期预演。另外,2万亿美元的巨大外汇储备也保证了人民币能够抵御大规模的国际金融冲击。俄罗斯财政部长库德林就表示,人民币可能成为美元的替代品。高盛首席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也认为人民币国际化是一条不错的路。
在6月份举办的“金砖四国”峰会上,四国再次呼吁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建立稳定、可预测且更多元化的全球货币体系,增强新兴经济体话语权。
但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就目前来看,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要很长时间,政府需要实现货币自由流通、国内资本市场必须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和深度、中国内地的经常帐户应当维持一定逆差,这个三个条件是人民币成为国际储蓄货币的关键要素。
危机第二轮影响或今年显现 新能源发展迎来春天 随着金融市场渐渐稳定,全球经济略显好转迹象,越来越多的人看好全球经济的发展走向。但就当前世界经济的整体情况来看,情况似乎并不容乐观。当前这种蓬勃的反弹趋势可能只是因为金融危机在前几个月内对世界经济造成的破坏力量过于强大。
世界银行发展预测局局长汉斯-蒂莫日前就表示,金融危机在5个月内让全球工业产出下降15%,相当于2008年9月之前4年的增量,全球经济的中期前景仍然十分脆弱。另外,当前较好的金融市场前景以及过低的融资成本也导致相当一部分热钱涌入股市、楼市等等,这对当前脆弱的经济稳定性是很不利的,都应当引起各国金融监管部门的关注。
在日前举行的全球智库峰会上,世界银行东亚及太平洋战略与业务局局长克利夫表示,经济危机第二轮影响或在今年显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贫困和失业人口增加;二是危机的影响通过贸易投资等管道从中等收入国家转向最不发达国家。世界经济重新恢复增长仍需一年甚至更长时间。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理事长、国务院原副总理曾培炎也表示,经济复苏将会是一个较长的、曲折的过程。经济学家樊纲表示,当前的形势正是加强合作的好时机,这对推动各国经济回暖、摆脱金融危机影响都是非常有效的。
另外,全球金融危机和气候危机也给世界范围内的新能源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众多国家在电网建设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投入,包括中国在建的智能电网、美国在建的下一代能源网络等等。席卷全球的金融寒冬似乎是世界范围内新能源领域发展的春天。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财政和企业事务处投资司全球关系主任戴维思认为,危机之后将会有一个更加强劲、更加清洁的全球经济体。
特别声明:文章只反映作者本人观点,中国经济网采用此文仅在于向读者提供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立场。转载和引用此文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经济网”,并请署上作者姓名。
(责任编辑:刘晓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