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立峰:天津滨海新区是中国第三经济增长极 六优势 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当前位置     国际经济频道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经济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何立峰:天津滨海新区是中国第三经济增长极 六优势

2009年06月08日 11:19   来源:中国经济网   
·6.7亿罚单:被删邮件露马脚
·菲方射杀台渔民视频曝光
·苹果被挤出中国手机市场前5
·恒天然被曝含肉毒杆菌
·金正恩姑妈80天未现身
·我养老保险缴费率是美2.4倍
·欧盟九成光伏市场留给中国
·GSK在华团队大换血
·进口车市场价格垄断重灾区
·金正恩26岁妹妹任劳动党要职
·美国政府冷对底特律破产
·GSK4高管被抓 1疑接受性贿赂


    何立峰还介绍,除以上几方面之外,滨海新区还是中国绿色经济的先行区。天津政府将在四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在资源紧缺和金融危机的双重背景下,发展以绿色生产、绿色消费为主要标志的绿色经济成为全人类的共识,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绿色经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滨海新区是中国科学发展的排头兵,在发展绿色经济等方面承担着先行先试的历史责任。我们按照生态新区的理念全力建设生态产业园区和生态城区,发展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积极探索绿色经济的新途径,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中国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创造闻名遐尔的“泰达模式”。北疆电厂作为循环经济产业链试点项目,构筑起发电、海水淡化、农海水制盐、土地准备、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等五位一体的产业链条,它的绿色效应已经产生和正在继续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以维斯塔斯、东气Ω风电、晶石Ω太阳能为代表的绿色经济产业集群迅速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成为滨海新区八大主导产业之一,在国内率先设立了排放权交易所,用金融手段支持节能减排。中国和新加坡合作共建的中新天津生态城的开发建设已经全面启动,规划建设中的塘沽西部新城充分体现自然和生态理念。不久的将来滨海新区将成为绿色之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示范之城。

    在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资源和环境约束的今天,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情况下,发展绿色经济是推动经济复苏的重要选择,为加快推动绿色经济发展,滨海新区将积极打造国际一流的投资环境,为入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支持。

    一是财税支持。进入新区的绿色经济企业优先认定高新技术企业,享受15%企业所得税的优惠,并给予减二免三的税收支持,对企业在滨海新区的企业用地给予一定的支持,在购买办公用房、科技减免、科技资金配套方面给予相应的财税政策支持。

    二是金融支持。滨海新区是国家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新区的各类金融机构将加大对绿色经济企业贷款的投放,针对企业发展需要量身提供金融服务的产品。在授信额度、外汇管理、出口信用、保险各个方面优惠支持。对高科技含量、高成长型的企业给予贷款贴息,设立绿色经济发展基金,支持企业从事绿色产业,对在滨海新区发展上市的企业,新区财政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

    三是科技服务支持。支持企业投资技术合作以技术转移平台,引导和支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利用北京、天津地区科技资源帮助企业开展继续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为企业引进和培养各类人才提供支持,帮助和服务。

    四是政府服务支持。建立绿色经济信息平台,定期发布有关产业政策发展规划投资重点市场需求和经济运行等方面的信息以及预警信号,鼓励和吸引各类中小企业为绿色龙头企业提供配套服务,完善产业链,促进产业急剧,实行新区内部采购制度,支持区内的企业发展。

(责任编辑:龚磊)

共(2)页 首 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末 页
分享到:
点击进入国际频道     环球24小时简报 驻外记者报道集 观察与借鉴 国际IT行业资讯  视说“新育” 
·国际经济     中国与世界 | 全球时事 | 专稿独家 | 国际经济 | 投资环境 | 跨国公司  | 滚动
·环球博览    文娱前沿 | 视觉艺术 | 世界趣闻 | 海外看中国 | 军事科技 | 环游世界 | 博览周刊 
·世界文明    当代观察 | 历史回眸  | 大国崛起 | 以史为鉴 | 文明图说 | 人文风物 |  博阅 |  新知
延伸阅读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