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稿:日本首位海洋大臣熟谙中国 兼任做法不寻常

2007年07月05日 11:50   来源:中国经济网   安心慧
·6.7亿罚单:被删邮件露马脚
·菲方射杀台渔民视频曝光
·苹果被挤出中国手机市场前5
·恒天然被曝含肉毒杆菌
·金正恩姑妈80天未现身
·我养老保险缴费率是美2.4倍
·欧盟九成光伏市场留给中国
·GSK在华团队大换血
·进口车市场价格垄断重灾区
·金正恩26岁妹妹任劳动党要职
·美国政府冷对底特律破产
·GSK4高管被抓 1疑接受性贿赂

    相关新闻:日本海洋政策走在前面 东海压力陡增

    中日磋商陷入僵局 东海问题之争要上国际法庭?

    日推进海洋政策 国交相兼任"海洋政策担当相"

 

资料图片:2006年12月中国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与日本国土交通大臣冬柴铁三(左前一)互相交换礼品

 

    7月3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任命国土交通相冬柴铁三任首位“海洋政策担当相”。此举意味着4月20日刚刚通过的《海洋基本法》已经开始正式付诸实施。根据该法,日本内阁府还将于本月20日设立“综合海洋政策总部”。

    共同社的报道中称,日本海洋政策担当相将在综合海洋政策总部制定海洋基本规划,同时还将负责渔业、海洋资源开发、保护海洋运输安全等相关政策。

    从去年4月份首次由日本“海洋基本法研究会”提出到顺利在参众两院通过,再到正式付诸实施,日本《海洋基本法》前前后后仅仅用了一年半时间。

 

    细心的人的可能会发现,安倍晋三任命国土交通相冬柴铁三兼任首位“海洋政策担当相”的做法与《海洋基本法》中的规定似乎有些略微不同,因为《海洋基本法》中明确规定在内阁府新增设“海洋政策担当相”一职。显然,按照字面理解,“海洋政策担当相”应该由专人担任,不应该由其他内阁官员兼任。

 

    在安倍内阁的17位阁员中,他们都是“一人一职”,没有出现兼任的情形。而且在《海洋基本法》中,关于综合海洋政策总部部长由首相本人兼任也有明确规定,因此,由国土交通相兼任海洋政策担当相的做法的确有些不寻常。

    这种人事安排有没有特别用意?它传递出了一个什么样的信息?

    冬柴铁三并不是日本政坛上的“新面孔”,他从2001年起就担任日本公明党干事长,并曾多次访问中国。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国务委员唐家璇和中联部部长王家瑞等多位政府高官曾经与冬柴铁三举行过会面。自去年9月份出任安倍内阁的国土交通相以来,冬柴铁三已经两次访问中国。显然,在与中国打交道方面冬柴铁三有着丰富的经验。

 

    与冬柴铁三任首位“海洋政策担当相”几乎同时发生的事情还有,中日有关东海问题的第九轮谈判刚刚结束,会谈没能取得实质性突破。而就在几天前,日本国土水产厅也启动了所谓的“养珊瑚圈地”计划,在日本南端的“冲之鸟”礁附近海域大量培植“速生珊瑚虫”。这些速生珊瑚虫将在“冲之鸟”礁上迅速繁殖,从而希望有一天能变礁为岛。“冲之鸟”从礁石升格为岛屿后,日本专属经济区的面积就会陡增40多万平方公里,超过了日本的国土面积。

 

    有分析认为,日本政府在海洋问题上频频主动出击已经引起了周边国家的警戒。这时候如果让一位坚持强硬立场的新面孔出任海洋海洋政策担当相势必会引起亚洲邻国更大的猜测。

 

    中国新闻网昨日消息称,柴铁三在接受任命后的记者会上述说抱负称:“希望(部)与政府同心协力,集中全面地推进海洋政策”他说:“在外洋海运领域中日籍船员及船只有不断减少趋势,希望再次增加数量(振兴日本海运)。”


    尽管冬柴铁三的话里并没有提到“东海油气”和“海洋划界”这样的字眼,但是日本政府如此迅速稳步地推进海洋政策不能不引起周边国家的重视。

    当前,日本在海洋上,同中国、韩国、俄罗斯等都存在着分歧。如在东海问题上,中日虽然经历了多轮谈判,但始终没能取得突破。有分析人士指出,日本的“海洋基本法案”就是单方面针对在东海开发油田的中国,为日企在东海海域争夺石油天然气提供法律上的支持,为日企随时都可在日单方面提出的“中间线”日方一侧开采石油天然气资源创造条件。

    在北方四岛问题上,日本与俄罗斯的冲突也迟迟得不到解决。

    在钓鱼岛问题上同样也不容乐观。今年2月,日本首相安倍首度出面声称“钓鱼岛是日本的领土,这个立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改变”。这是安倍首次在公开场合声称钓鱼岛是日本领土。

    此外,还有消息称,本准备在2009年5月联合国“大陆架界线委员会”受理有关申请截止前提交大陆架申请,其中可能包括除日本“本土海域大陆架、远海外大陆架的矿藏、渔产外,还夹带、包裹着钓鱼岛的主权”。

    在上述问题都还迟迟没有得到解决的情况下,日本加紧实施《海洋基本法》所产生的影响不容低估。

    特别声明: 文章只反映作者本人观点,中国经济网采用此文仅在于向读者提供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立场。转载和引用此文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经济网”,并请署上作者姓名。

(责任编辑:苗苏)

点击进入国际频道     环球24小时简报 驻外记者报道集 观察与借鉴 国际IT行业资讯  视说“新育” 
·国际经济     中国与世界 | 全球时事 | 专稿独家 | 国际经济 | 投资环境 | 跨国公司  | 滚动
·环球博览    文娱前沿 | 视觉艺术 | 世界趣闻 | 海外看中国 | 军事科技 | 环游世界 | 博览周刊 
·世界文明    当代观察 | 历史回眸  | 大国崛起 | 以史为鉴 | 文明图说 | 人文风物 |  博阅 |  新知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