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国际经济频道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综合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携手合作 共促繁荣

2012年12月05日 07:36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携手合作 共促繁荣

  □ 陈 建

  经济日报举办首届金砖国家经济形势研讨会,嘉宾云集,26个国家的政府官员、外交使节,以及相关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汇聚一堂,共同探讨金砖国家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在当前世界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发达经济体经济持续低迷的背景下,如何通过进一步加强金砖国家机制的内外部合作,推动金砖国家以自身发展带动全球经济复苏,进而推进全球经济治理改革,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焦点。新兴经济体尤其是金砖国家承载了人们越来越多的期待。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利益交融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各个国家和国家集团都身处同一条大船中,没人能在风雨飘摇中独善其身。今年以来,受外部环境恶化等负面因素影响,金砖国家经济也受到不同程度冲击,经济增速出现放缓迹象。面对在当前这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所出现的种种问题,无疑需要金砖国家在持续发展与合作中去解决。

  金砖国家合作基础牢固,潜力巨大。进一步加强金砖国家机制内部互利共赢的经贸交流与合作,被视为推动各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途径。金砖国家间的合作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双边合作水平不尽相同;各国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各异,相互间经济互补性较强。这些都为金砖国家间实现优势互补、促进互惠合作带来了机遇。通过推动各国搭建贸易投资促进合作平台,提高相互投资和贸易便利化,鼓励中小企业合作,以及在促进基础设施融资和创建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等具体领域达成协议,将使金砖国家的利益联系更加紧密,经济增长更具潜力。

  金砖国家间的合作还应体现在共同加强全球经济治理上。近年来,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增大,这一方面凸显了对全球经济治理机制进行改革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另一方面也使国际社会对金砖国家承担国际责任的期望和要求不断提高。因此,有着共同利益和相似诉求的金砖国家应进一步携手合作,推动建设公平有效的全球发展体系,全面落实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推动建设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增加新兴经济体的发言权和代表性,促进巴塞尔III协议的落实;推动建设公正、合理的国际自由贸易体系,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早日实现多哈回合谈判发展回合授权的目标。

  金砖国家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希望和困难同在;但机遇大于挑战,困难终将克服。正如“金砖先生”吉姆·奥尼尔所说,“金砖国家应该完全有能力摆脱外界影响,实现自身增长。”

  携手合作,共促繁荣。这是与会嘉宾的共识,也是所有金砖国家的共同愿景。金砖国家加强合作,成功跨越障碍,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继续为世界经济稳定复苏传递信心,为加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动力,为促进全球共同发展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刘潇潇)

·6.7亿罚单:被删邮件露马脚
·菲方射杀台渔民视频曝光
·苹果被挤出中国手机市场前5
·恒天然被曝含肉毒杆菌
·金正恩姑妈80天未现身
·我养老保险缴费率是美2.4倍
·欧盟九成光伏市场留给中国
·GSK在华团队大换血
·进口车市场价格垄断重灾区
·金正恩26岁妹妹任劳动党要职
·美国政府冷对底特律破产
·GSK4高管被抓 1疑接受性贿赂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增进合作:"金砖"方能色更纯    2012年12月05日
  • ·戴秉国:决不让杂音干扰中印合作    2012年12月03日
  • ·以实际行动深化中非合作    2012年11月29日
  • 点击进入国际频道     环球24小时简报 驻外记者报道集 观察与借鉴 国际IT行业资讯  视说“新育” 
    ·国际经济     中国与世界 | 全球时事 | 专稿独家 | 国际经济 | 投资环境 | 跨国公司  | 滚动
    ·环球博览    文娱前沿 | 视觉艺术 | 世界趣闻 | 海外看中国 | 军事科技 | 环游世界 | 博览周刊 
    ·世界文明    当代观察 | 历史回眸  | 大国崛起 | 以史为鉴 | 文明图说 | 人文风物 |  博阅 |  新知
    商务进行时
    商务地带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