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国际经济频道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综合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增进合作:"金砖"方能色更纯

2012年12月05日 07:35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连 俊

  增进合作:“金砖”方能色更纯

  ——“金砖国家经贸合作恰逢其时”分议题讨论侧记

  本报记者 连 俊

  在首届金砖国家经济形势研讨会第一阶段研讨中,来自中国、俄罗斯、巴西、南非等金砖国家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围绕“金砖国家经贸合作恰逢其时”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与会专家表示,金砖国家合作正处在新的发展起点,更应携手努力,不断扩大利益共同点,提高合作水平,共同应对全球经济挑战。

  数据显示,金砖国家之间的经贸关系近年来取得了快速发展。2011年,金砖国家之间的贸易总额已超过3200亿美元,是10年前的6倍,相互投资也在迅速发展。在此次研讨会上,来自中国、俄罗斯、南非、巴西、印度的政府官员和驻华使节对金砖国家的经贸合作发表了看法。专家们认为,未来金砖国家的消费市场不断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相关产业发展方兴未艾,所有这些都将为金砖国家深化经贸合作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同时,金砖国家也需要提高合作水平,以便为今后扩大相互贸易和投资带来更多机会。

  专家们认为,提高合作水平,首先需要加强金砖国家之间的政策协调。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指出,发达经济体在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方面存在的不确定性,加大了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金砖国家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的难度。为此,金砖国家需要加强在财政、货币、金融监管等方面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加强在贸易、投资、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务实合作;加强在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方面的合作。 俄罗斯杜马能源委员会主席格拉乔夫表示,在应对世界经济复苏缓慢的不利局面时,金砖国家应该联手出台相关政策,同时在金融领域的合作也要进一步加强。

  提高合作水平,同时还需要加强沟通,推进互利合作。国务院新闻办副主任王国庆在致辞中指出,金砖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发展的措施,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率先实现了经济回暖向好,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他表示,希望新闻媒体充分发挥自身独特优势,捕捉国际经济最新动态,把握国际经济最新走向,向世界传递更多、更准确、更积极的经济复苏信号,为金砖国家和世界经济作出贡献。商务部部长助理李荣灿则表示,一是要共同促进全球经济治理朝更加合理、均衡的方向发展;二是共同推动建立公平公正、开放自由的全球贸易秩序和规则体系;三是共同致力于金砖国家互利共赢的经贸合作。

  提高合作水平,更需要不断机制创新。南非驻华大使兰加表示,随着金砖国家之间一系列合作机制的建立完善,金砖国家将保持快速发展,同时也不能就此满足,金砖国家之间要持续地进行创新,找到新的资源,用于推动全球经济增长。巴西驻华大使代表、公使衔参赞罗西妲表示,金砖国家在全球治理改革,特别是经济和金融机构改革方面可以进行充分合作和协调,需要在这些机构和组织中扩大自身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同时,金砖国家内部的相互合作是彼此合作的核心,应进一步得到加强。

(责任编辑:刘潇潇)

·6.7亿罚单:被删邮件露马脚
·菲方射杀台渔民视频曝光
·苹果被挤出中国手机市场前5
·恒天然被曝含肉毒杆菌
·金正恩姑妈80天未现身
·我养老保险缴费率是美2.4倍
·欧盟九成光伏市场留给中国
·GSK在华团队大换血
·进口车市场价格垄断重灾区
·金正恩26岁妹妹任劳动党要职
·美国政府冷对底特律破产
·GSK4高管被抓 1疑接受性贿赂
鍒嗕韩鍒帮細
延伸阅读
  • ·增进合作:"金砖"方能色更纯    2012年12月05日
  • ·携手合作 共促繁荣    2012年12月05日
  • ·戴秉国:决不让杂音干扰中印合作    2012年12月03日
  • ·以实际行动深化中非合作    2012年11月29日
  • 点击进入国际频道     环球24小时简报 驻外记者报道集 观察与借鉴 国际IT行业资讯  视说“新育” 
    ·国际经济     中国与世界 | 全球时事 | 专稿独家 | 国际经济 | 投资环境 | 跨国公司  | 滚动
    ·环球博览    文娱前沿 | 视觉艺术 | 世界趣闻 | 海外看中国 | 军事科技 | 环游世界 | 博览周刊 
    ·世界文明    当代观察 | 历史回眸  | 大国崛起 | 以史为鉴 | 文明图说 | 人文风物 |  博阅 |  新知
    商务进行时
    商务地带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