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经济 > 正文
中经搜索

韩国拟反制日本“经济报复” 或向世贸组织申诉

2019年07月03日 07:29   来源:新华网   

  韩国政府7月1日抗议日本方面对韩方施行3种半导体产业原材料出口管制,说将采取多种反制措施,包括向世界贸易组织提起申诉。

  【“经济报复”】

  日本经济产业省1日宣布,从4日开始,向韩方出口3种半导体产业原材料前,日本企业必须向日本政府申请批准。另外,日本政府着手将韩国从“白色国家”清单中删除,意味着取消韩方进口日本产品所获优待。“白色国家”指日方从国家安全方面认定的友好国家,现有超过20个国家,包括美国和英国。

  经济产业省说,采取上述举措的原因是“日韩间的信赖关系已经严重受损”。

  虽然日本政府没有说明关系受损原因,日韩媒体解读,起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遭强征的韩国劳工向日本企业索赔案所致争议。韩国法院去年以来相继作出裁决,要求3家日本企业就二战期间强征韩国劳工分别作出赔偿。日本政府则坚持认定,依据两国1965年签订的《日韩请求权协定》,这类索赔问题“已经解决”。

  韩国《中央日报》报道,自韩国最高法院去年10月首次判决日企赔偿遭强征的韩国劳工以来,这是日本政府采取“真正的报复”手段。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一名不愿公开姓名的人员说,日方事前没有以书面或口头方式向韩方通报将采取贸易报复措施,“违反国际惯例和常识”;一名日方消息人士说,这“实际是对韩方施行经济制裁”。

  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长官成允模1日说,日本政府针对韩方法院所作判决采取“经济报复措施”;韩国外交部第一次官赵世暎召见日本驻韩国大使长岭安政,对日方报复举措表达“深切忧虑和遗憾”并提出抗议。

  赵世暎说,日方举动不仅不利于相关产业发展,而且可能对两国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韩方指认日方限制出口违反世贸组织基本原则,与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大阪峰会发表的宣言精神背道而驰。宣言说,各方致力于实现自由、公平、非歧视性、透明、可预见、稳定的贸易和投资环境。

  【两败俱伤】

  受出口管制的产品分别为氟聚酰亚胺、抗蚀剂和高纯度氟化氢,是智能手机、芯片等产业中的重要原材料,日本企业的产量占全球产量大约70%至90%。

  半导体工业是韩国主要产业,预期将受到日方出口限制严重影响。韩国一家主要存储芯片制造企业一名人员告诉路透社记者,这家企业所用抗蚀剂和高纯度氟化氢中七成依赖日本企业供应。

  韩国全国经济人联合会发表声明,就韩国半导体、显示器等产品制造“必要的核心”材料受到日本政府出口管制表达“深切遗憾”。《中央日报》援引一名韩国外交部人员的话报道,日方举措直接关联作为韩国经济主力的半导体行业,“影响不会小”。

  韩国政府1日召开会议并召集多家主要相关企业磋商。成允模说,韩方将依据国内法和国际法采取必要应对措施,包括向世贸组织提起申诉。

  成允模说,韩国政府和企业界对日方可能采取单方面举措已有防范,一直寻求进口渠道多元化、扩充国内生产设施、推进国产化。韩国政府今后将与业界密切沟通,争取把韩国企业蒙受的损失降到最低,同时“借助这一机会努力提升韩国零部件、材料、装备产业竞争力”。

  按照《中央日报》的说法,韩日经济战处于“一触即发”状态。

  一些媒体报道,日本企业可能同样受到负面影响。日本一家抗蚀剂企业一名人员告诉日本《产经新闻》记者,韩方是主要用户,日本政府的举措可能影响这家企业的产品销售;一家日本化学品生产企业人员告诉《读卖新闻》,使用韩国半导体产品的日本企业可能会受到波及。

  韩国三星电子和LG电子公司股票价格1日下挫,日本一家抗蚀剂企业和一家氟化物企业的股价同样重挫。(惠晓霜)(新华社专特稿)


(责任编辑:马常艳)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