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国外居者有其屋之策 法廉租房建设远超商品房 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当前位置     国际经济频道 > 世界经济 > 正文
中经搜索

扫描国外居者有其屋之策 法廉租房建设远超商品房

2010年07月12日 07:19   来源:新华网   
·6.7亿罚单:被删邮件露马脚
·菲方射杀台渔民视频曝光
·苹果被挤出中国手机市场前5
·恒天然被曝含肉毒杆菌
·金正恩姑妈80天未现身
·我养老保险缴费率是美2.4倍
·欧盟九成光伏市场留给中国
·GSK在华团队大换血
·进口车市场价格垄断重灾区
·金正恩26岁妹妹任劳动党要职
·美国政府冷对底特律破产
·GSK4高管被抓 1疑接受性贿赂

  新加坡 推行组屋

  “居者有其屋”是新加坡政府住房政策核心。过去数十年,政府建造近100万套公共住房(组屋),解决了全国80%的人口住房问题,其中超过95%的人购买了组屋。

  ●亮点一

  公共房为主商品房为辅

  新加坡政府于1960年成立建屋发展局负责解决该国公共住房问题,并于1964年推出“居者有其屋计划”。经过多年发展,新加坡已形成以公共住房为主,商品房为辅的房地产市场格局。

  政府对购买组屋有明确规定,确保大多数中低收入者有房可住。2009年,组屋根据地段和面积情况每套价格从10万新元(1美元约合1.38新元)至33万新元不等,而同期新加坡人均月收入约为3600新元。对于月收入在1500新元以下的低收入家庭,政府提供小户型租赁组屋,每月租金不超过300新元。

  ●亮点二

  不同族群分配同一小区

  据介绍,建屋发展局在设计时会让每栋楼房包含面积不等的户型,而且会有意识地把华族、马来族和印度族等不同族群民众分配到同一个小区,以促进不同收入、不同族群之间和睦相处。

  新加坡国家发展部长马宝山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尽管建屋发展局常年赤字,“居者有其屋计划”仍是政府非常重要的一项政策,“我们希望'居者有其屋政策’能增加新加坡人对国家的归属感,让人们感到这里就是自己的家!”

  法国 大兴廉租

  近10年来,法国房地产市场总体保持稳定,未出现“大起大落”,这主要得益于法国政府实施多年的廉租房制度。

  所谓“廉租”是指其“基础房租”比普通私人住房低一半左右。由于政府对住房困难户和低收入家庭提供“个人住房补助”,一些多子女家庭往往可以用不到市场价五分之一的价格租到满意的住房。

  ●亮点一

  20%以上住房为廉租房

  根据政府相关规定,法国所有市镇必须保证20%以上的住房是廉租房,否则将被处高额罚款,以保证低收入者能住上好房子。

  据悉,目前法国近万个市镇中绝大部分建有廉租房,在一些移民聚居的市镇,廉租房数量通常占总住房数的30%以上。政府规定所有人均收入不超过一定标准的家庭都可申请廉租房,其“上限”相当于“夫妇双方都是低级公务员的三口之家”。此外,廉租房通常只租不卖。

  ●亮点二

  廉租房建设远超商品房

  廉租房制度不仅对保持社会稳定起到积极作用,同时成为抑制房价上涨的重要杠杆。以2004年为例,法国出售新房11万套,而当年在建的廉租房则高达40万套。

  当然,法国廉租房制度也有不合理之处。法国一家“社会住房办公室”负责人艾哈迈德·古菲就说:“法国廉租房的租期是永久性的,一名低收入者在租下廉租房后,即使今后成为总理,仍可长期占有该住房,而另一些急需住房的人却可能因此得不到房子。”

(责任编辑:马艺文)

共(2)页 首 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末 页
分享到:
点击进入国际频道     环球24小时简报 驻外记者报道集 观察与借鉴 国际IT行业资讯  视说“新育” 
·国际经济     中国与世界 | 全球时事 | 专稿独家 | 国际经济 | 投资环境 | 跨国公司  | 滚动
·环球博览    文娱前沿 | 视觉艺术 | 世界趣闻 | 海外看中国 | 军事科技 | 环游世界 | 博览周刊 
·世界文明    当代观察 | 历史回眸  | 大国崛起 | 以史为鉴 | 文明图说 | 人文风物 |  博阅 |  新知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