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国外居者有其屋之策 法廉租房建设远超商品房 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当前位置     国际经济频道 > 世界经济 > 正文
中经搜索

扫描国外居者有其屋之策 法廉租房建设远超商品房

2010年07月12日 07:19   来源:新华网   
·6.7亿罚单:被删邮件露马脚
·菲方射杀台渔民视频曝光
·苹果被挤出中国手机市场前5
·恒天然被曝含肉毒杆菌
·金正恩姑妈80天未现身
·我养老保险缴费率是美2.4倍
·欧盟九成光伏市场留给中国
·GSK在华团队大换血
·进口车市场价格垄断重灾区
·金正恩26岁妹妹任劳动党要职
·美国政府冷对底特律破产
·GSK4高管被抓 1疑接受性贿赂

  提要:古今中外,“住”的问题都是民众最关心的大事之一,而“居者有其屋”也是为政者追求的共同目标。据悉,目前法国近万个市镇中绝大部分建有廉租房,在一些移民聚居的市镇,廉租房数量通常占总住房数的30%以上。

  古今中外,“住”的问题都是民众最关心的大事之一,而“居者有其屋”也是为政者追求的共同目标。针对低收入群体,各国政府根据各自国情,制定了不同的安居政策,而其核心之一就是政策干预及政府出资。很多做法在解决居民居住问题上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德国 严控房租

  从二战后到二十世纪末,德国大规模兴建社会福利住房,解决低收入者住房问题。过去30年,德国为保障型住房建设投入300多亿欧元。尽管目前福利住房已大规模减少,政府仍通过控制房价和房租等手段保障低收入者住房。

  ●亮点一

  房东不得随意涨房租

  德国人租房者占多数,有60%左右的居民租房,而年轻人中的77%为租房族。德国租房比例高,重要原因就是德国法律给予承租人近乎完美的保障。德国《民法典》等多项法律对房租价格进行强有力的管理和约束,特别侧重保护房客利益,规定房东不得随意涨房租。

  ●亮点二

  房租超50%构成犯罪

  根据法律,德国每个州、市及乡镇都设有独立机构,按地理位置、交通状况、建筑质量及节能等情况确定房屋租金范围。独立机构成员包括当地房东协会、房客协会及中介公司和政府代表,任何人都可获取分门别类的价格表。法律还明文规定,房租超过“合理房租”20%属违法行为,超过50%构成犯罪。这让租房市场极为稳定。

  ●亮点三

  无钱付房租不能驱赶

  德国法律还很注重保护租房者权益。例如,如果租房者没钱支付房租,房主不能将其赶出去,而需要向法庭提供相关证据。以前,租房者有义务在居住几年后出资对房屋进行维修或重新装修。现在这一义务已被取消。此外,政府还根据家庭成员人数和失业时间等情况向贫困家庭每月发放数百欧元不等的租房补助。

  日本 保低放高

  在战后重建期和随后的经济高速发展期,大批日本归国人员和打工族涌入大中城市导致住房问题十分突出。为使大多数人能“居者有其屋”,日本政府采取“保低放高”政策,即政府为中低收入者提供廉价住房或优惠住房贷款,保证中低收入者能买得起房或租得起房,而高收入者住房问题则由房地产市场解决。

  ●亮点一

  购房可以减免所得税

  依据《住宅金融公库法》,政府全额出资设立“住宅金融金库”为购房者和建房机构及个人提供低息贷款。此后,政府于1955年颁布《住宅融资保险法》,为金融机构发放住房贷款提供保险,促使金融机构向购房者提供贷款。此外,政府还通过减免所得税、赠与税和房屋登记许可税等多种措施鼓励国民购房。

  ●亮点二

  政府出资建住宅公团

  在立法方面,政府制定《住宅公团法》,由政府出资建立日本住宅公团,负责在大中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建设住宅和进行城区改造,以较为公平的价格向有能力的购房者出售或出租设施齐全且质量高的住房。政府还颁布《公营住宅法》,为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兴建廉价住房提供实物、金融和税收支持。

  应该说,这些措施取得显著成效。据统计,截至2000年,日本住宅公团累计建房150万套,用于出租和销售的各占50%;地方政府累计翻修和新建住房200多万套。

  ●亮点三

  建设适量廉租房

  日本房屋自有率比较高,廉租房数量仅占住房总量的4%至5%,但还是在解决低收入人群住房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日本神户大学教授王柯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日本住房政策核心是鼓励国民购买住房,其值得借鉴之处在于设立由国家出资的银行“住宅金融公库”,推出“住房贷款保险制度”以及建设适量廉租房。

(责任编辑:马艺文)

共(2)页 首 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末 页  
分享到:
点击进入国际频道     环球24小时简报 驻外记者报道集 观察与借鉴 国际IT行业资讯  视说“新育” 
·国际经济     中国与世界 | 全球时事 | 专稿独家 | 国际经济 | 投资环境 | 跨国公司  | 滚动
·环球博览    文娱前沿 | 视觉艺术 | 世界趣闻 | 海外看中国 | 军事科技 | 环游世界 | 博览周刊 
·世界文明    当代观察 | 历史回眸  | 大国崛起 | 以史为鉴 | 文明图说 | 人文风物 |  博阅 |  新知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