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政坛上演"三国演义" 大选需费8千万美元 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当前位置     国际经济频道 > 外经外贸 > 正文
中经搜索

乌克兰政坛上演"三国演义" 大选需费8千万美元

2008年10月10日 08:09   来源:中国新闻网   黄轶男
·6.7亿罚单:被删邮件露马脚
·菲方射杀台渔民视频曝光
·苹果被挤出中国手机市场前5
·恒天然被曝含肉毒杆菌
·金正恩姑妈80天未现身
·我养老保险缴费率是美2.4倍
·欧盟九成光伏市场留给中国
·GSK在华团队大换血
·进口车市场价格垄断重灾区
·金正恩26岁妹妹任劳动党要职
·美国政府冷对底特律破产
·GSK4高管被抓 1疑接受性贿赂

    乌克兰总统尤先科在出访意大利期间,8日发表了全国电视讲话,宣布解散乌克兰最高拉达(即议会),提前举行议会大选。直到最后一刻,乌克兰全国上下都在猜测,尤先科是否会做出这个决定。俄新网发表分析文章称,议会解散的主要起因就是昨日“橙色革命”中的两位亲密战友--现总统尤先科和现总理季莫申科已成为今日的政敌,两派势力在诸多问题上,尤其是总统和总理权限划分上产生严重分歧。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

  尤先科领导的“我们的乌克兰--人民自卫”联盟(NUNS)和季莫申科领导的“季莫申科联盟”(BUT)在2007年曾联合起来,在大选中战胜亚努科维奇领导的地区党,获得议会大选胜利,两党联盟又形成了议会多数,季莫申科出任总理组阁。但此后季莫申科联盟在议会活动中又联合地区党和乌克兰共产党,投票通过一系列限制总统权力的法案,造成尤先科与季莫申科联盟的破裂。

  在此后的30天里,在乌克兰议会中,既没有重建尤先科-季莫申科党团联盟,也没有形成新的季莫申科-地区党-乌共党团联盟。这样根据宪法,总统以议会没有多数党团为由,解散议会,提前举行大选。

  政治本身就是一项功利性非常强的活动,政治势力的因势而动,趋利而行,卿卿我我,分分合合,本在意料之中。

  “丧钟”为谁而鸣

  对解散议会最先做出反应的就是尤先科的政治宿敌、2004年乌克兰总统大选中险些登上总统宝座的前总理、现乌克兰地区党领袖亚努科维奇。亚努科维奇马上以大选宣传的口气发表声明说,第六届最高拉达的解散就是为现政权敲响的丧钟。亚努科维奇还指责所有“橙色党人”没有履行向人民做出的承诺,现政权把乌克兰推向破产的边缘,并呼吁乌克兰人民这一次要做出正确的选择。

  亚努科维奇说,作为一个负责人的政党,他将把全社会紧密团结起来,不以党派色彩为标准,而是以是否能改善人民生活路线为标准。亚努科维奇再次表示要重建乌克兰,不与任何政客集团结盟,不作任何空头许诺。实际上这已经是大选演说。

  根据乌克兰社会舆论基金会的民调结果,如果乌克兰议会大选在9月28日举行,那么亚努科维奇领导的乌克兰地区党可以得到22.5%的选票,季莫申科联盟将获得18.8%的选票,乌克兰共产党将获得4.7%的选票,尤先科的"我们的乌克兰-人民自卫"联盟将获得4.6%的选票,得票率最低的将是利特温联盟--3.9%。

(责任编辑:王惠绵)

共(2)页 首 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末 页  
分享到:
点击进入国际频道     环球24小时简报 驻外记者报道集 观察与借鉴 国际IT行业资讯  视说“新育” 
·国际经济     中国与世界 | 全球时事 | 专稿独家 | 国际经济 | 投资环境 | 跨国公司  | 滚动
·环球博览    文娱前沿 | 视觉艺术 | 世界趣闻 | 海外看中国 | 军事科技 | 环游世界 | 博览周刊 
·世界文明    当代观察 | 历史回眸  | 大国崛起 | 以史为鉴 | 文明图说 | 人文风物 |  博阅 |  新知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