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国际经济频道 > 外经外贸 > 正文
中经搜索

印度登月"三步走" 本月底首次发射月球探测器

2008年10月09日 06:49   来源:广州日报   
·6.7亿罚单:被删邮件露马脚
·菲方射杀台渔民视频曝光
·苹果被挤出中国手机市场前5
·恒天然被曝含肉毒杆菌
·金正恩姑妈80天未现身
·我养老保险缴费率是美2.4倍
·欧盟九成光伏市场留给中国
·GSK在华团队大换血
·进口车市场价格垄断重灾区
·金正恩26岁妹妹任劳动党要职
·美国政府冷对底特律破产
·GSK4高管被抓 1疑接受性贿赂
     据新华社电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7日宣布,将在本月22日至26日间发射首颗无人月球探测器。

  一旦发射成功,这颗“Chandrayaan—1”号探测器将在今后两年环绕月球,勘察月球表面,绘制三维地理图,为印度登月计划做准备。

  “没任何技术上的困难”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官员说,如果天气情况允许,“Chandrayaan—1”号探测器将于22日从印度南部萨迪什·达万航天中心发射。当天发射条件不佳的话,发射时间将延后,直至26日。

  印度原计划今年4月发射月球探测器,因技术原因拖延至今。

  探月计划负责人M·安纳杜拉伊说:“如果出现延后,那将是天气原因。除此以外,我想不到任何技术上的困难。”

  “Chandrayaan—1”号探测器重约1380公斤,预计将经过8天近39万公里的飞行,到达月球上空约100公里的绕月轨道。

  “Chandrayaan—1”号将搭载11件载荷,包括6件美国和欧洲提供的设备。它将通过高精度遥感装置在绕月轨道上勘察月球表面,绘制月球成分地图和三维地图,还将完成月球碰撞探测。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技术人员将在距印度“硅谷”班加罗尔市40公里处的拜拉卢村跟踪控制探测器。

  褒贬不一

  对于印度政府的探月计划,印度国内褒贬不一。批评者说,印度11亿人口中有8亿人日均生活费不足2美元,儿童营养不良问题严重,探月简直是在“浪费资源”。

  支持者则认为,印度空间研究组织通过发射商用卫星,不仅赚钱,还促进了技术发展,有利于国内信息产业的进一步壮大。

  印度登月“三步走”

  路透社报道,包括美国在内的6个国家参与了印度的“Chandrayaan—1”探月计划。整个工程预计耗资近38.6亿卢比(约合8080万美元)。

  印度多年前提出“登月计划”,共分三个阶段实施。“Chandrayaan—1”号探测器的发射是登月计划第一步。

  接下来,印度准备在2011年实施“Chandrayaan—2”号探测任务,将向月球发射绕月探测器,让“月球漫游者”机器人车在月球实现软着陆,对月球展开多项科学研究。最后,于2020年前实现印度宇航员登月。

  此外,印度计划2014年将首名宇航员送入太空。

  路透社说,印度迄今有至少16颗卫星环绕地球,承担着无线电通信、电视转播和天气预报等任务。(据新华社)

(责任编辑:王惠绵)

分享到:
点击进入国际频道     环球24小时简报 驻外记者报道集 观察与借鉴 国际IT行业资讯  视说“新育” 
·国际经济     中国与世界 | 全球时事 | 专稿独家 | 国际经济 | 投资环境 | 跨国公司  | 滚动
·环球博览    文娱前沿 | 视觉艺术 | 世界趣闻 | 海外看中国 | 军事科技 | 环游世界 | 博览周刊 
·世界文明    当代观察 | 历史回眸  | 大国崛起 | 以史为鉴 | 文明图说 | 人文风物 |  博阅 |  新知
延伸阅读
  • ·印度ONGC拟出售深水项目股权    2011年08月22日
  • ·印度期待未来5年经济增速达9%    2011年08月22日
  • ·英媒:印度建铁路应该向中国学习    2011年08月22日
  • ·印度反腐领袖出狱    2011年08月20日
  • ·"再世甘地"掀反腐运动震撼印度    2011年08月19日
  •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