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印度太空军力"大跃进" 欲迅速抢占太空战略制高点 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人物库
网站首页
金融证券
产业市场
国际经济
时政社会
评论理论
地方经济
城市频道
食品安全网
乡村振兴
生态文明
股市
银行
基金
期货
理财
保险
IT业
食品
汽车
商车
能源
房产
医药
文化
会展
旅游
生活
科技
健康
VR
·
一带一路
·
中巴经济走廊
·
环球商务资讯
·
中国经济网英文频道
当前位置
国际经济频道
>
外经外贸
> 正文
中经搜索
印度太空军力"大跃进" 欲迅速抢占太空战略制高点
2008年04月15日 08:52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张宇
[
我要发表评论
]
[
推荐朋友
]
[
打印本稿
]
[字号
大
中
小
]
·
6.7亿罚单:被删邮件露马脚
·
菲方射杀台渔民视频曝光
·
苹果被挤出中国手机市场前5
·
恒天然被曝含肉毒杆菌
·
金正恩姑妈80天未现身
·
我养老保险缴费率是美2.4倍
·
欧盟九成光伏市场留给中国
·
GSK在华团队大换血
·
进口车市场价格垄断重灾区
·
金正恩26岁妹妹任劳动党要职
·
美国政府冷对底特律破产
·
GSK4高管被抓 1疑接受性贿赂
2007年1月10日,在印度萨蒂什达万航天中心,印度成功将首个返回式太空舱和3颗卫星用一枚极地卫星运载火箭送入太空。
从间谍卫星、大推力火箭到火星探测,印度欲迅速抢占太空战略制高点
一心要做世界军事帝国的印度正在部署一个雄心勃勃的太空计划。
《印度时报》近日引述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主席马达范·奈尔的话称,在印度第11个五年计划(2007年~2012年)中,至少有70项太空发展计划,是前一个五年计划的2~3倍。在这70项计划中,从间谍卫星、大推力火箭到火星探测,可谓应有尽有。为保证未来五年太空“大跃进”成功,印度打算采取军民通用和节约成本的方式,迅速抢占太空战略制高点。
新太空计划大得惊人
印度的“十一五”太空计划庞大得惊人。在通信卫星方面,印度现有11颗,上面装有转发器200个。而未来5年印度将依靠自己的地球同步运载火箭运送16颗通信卫星上天,使印度在太空中的转发器达到500个。
在遥感成像卫星方面,印度现有10个,其中包括1米分辨率的军用间谍卫星Cartosat-2。未来5年之内,印度要发射8颗这类卫星,精度还要进一步提高,以加强军用侦察、科研、防灾的太空支援能力。
在运载火箭方面,印度将重点发展低温大推力火箭技术。初步计划是2008年具备2吨卫星的发射能力,到2009年发展更大火箭,具备4吨卫星的发射能力。
此外,印度还要继续力推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甚至开始为探测火星做技术准备。尽管印度规划的宇航员登上月球和探测器飞向火星都定于2015年实现,但要求截止于2012年的“十一五”太空计划必须为此打好基础。
重点工程军民通用
印度的太空计划大多可以军民两用。其大规模增长的通信卫星除了为民用客户提供无线通信、电视转发服务外,也可以为军方提供密集的加密通信;其遥感成像卫星可以用于资源普查和勘测,更可以用来为军方搜集情报,提供高分辨率的实时地图;大推力火箭的研发除了能发射更大的卫星和飞船,也能使印度的导弹打得更远。
(责任编辑:王惠绵)
共(
2
)页
首 页
上一页
[1]
[
2
]
下一页
末 页
分享到:
点击进入国际频道
环球24小时简报
驻外记者报道集
观察与借鉴
国际IT行业资讯
视说“新育”
·
国际经济
中国与世界
|
全球时事
|
专稿独家
|
国际经济
|
投资环境
|
跨国公司
|
滚动
·
环球博览
文娱前沿
|
视觉艺术
|
世界趣闻
|
海外看中国
|
军事科技
|
环游世界
|
博览周刊
·
世界文明
当代观察
|
历史回眸
|
大国崛起
|
以史为鉴
|
文明图说
|
人文风物
|
博阅
|
新知
延伸阅读
·
印度ONGC拟出售深水项目股权
2011年08月22日
·
印度期待未来5年经济增速达9%
2011年08月22日
·
英媒:印度建铁路应该向中国学习
2011年08月22日
·
投资者需求旺盛 印度黄金进口将达1000吨
2011年08月20日
·
印度反腐领袖出狱
2011年08月20日
·
"再世甘地"掀反腐运动震撼印度
2011年08月19日
热点新闻
流传的所谓希特勒艳照
·
惊呆了!巴西女模用巨乳喂养动物(组图)
·
金正恩凭吊毛岸英等志愿军烈士(图)
·
朝鲜靓丽女兵方阵抓人眼球(图)
·
美方谴责我在钓鱼岛周边动用武力
·
普京湖边度假钓40斤大鱼 受质疑(图)
·
墨西哥城管辱摆摊男孩被开除
·
韩媒称金正恩26岁妹妹获任劳动党要职
全球王室宝宝萌照大比拼
我要评论
印度太空军力"大跃进" 欲迅速抢占太空战略制高点
2007年1月10日,在印度萨蒂什达万航天中心,印度成功将首个返回式太空舱和3颗卫星用一...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民生为大”写新篇
奋进浦东
做强民族汽车品牌
数智赋能
关于经济日报社
-
关于中国经济网
-
网站大事记
-
网站诚聘
-
版权声明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
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