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国际经济频道 > 国际经济专题 > 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 > 要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专访:中美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扩大共识加深理解

2009年07月29日 13:43   来源:新华网   
·6.7亿罚单:被删邮件露马脚
·菲方射杀台渔民视频曝光
·苹果被挤出中国手机市场前5
·恒天然被曝含肉毒杆菌
·金正恩姑妈80天未现身
·我养老保险缴费率是美2.4倍
·欧盟九成光伏市场留给中国
·GSK在华团队大换血
·进口车市场价格垄断重灾区
·金正恩26岁妹妹任劳动党要职
·美国政府冷对底特律破产
·GSK4高管被抓 1疑接受性贿赂
    正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参加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28日在会议期间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中美双方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扩大了共识,加深了理解,达到了进一步促进合作的目的。

    解振华说:“双方同意建立中美气候变化政策对话与合作机制,继续深化两国间的对话磋商与务实合作。”他说,双方还商定进一步加强政策对话,通过气候变化方面的合作,“促进两国关系的全面的发展”。

    据解振华介绍,中美对话双方还商定在节能、提高能效、发展可再生能源及核能、提高中国适应能力、加强科研等方面进行务实合作,并商定了一些具体合作项目。他说:“这个战略经济对话平台对中美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以及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努力等方面都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28日进行了框架下战略对话第二场会谈,即全球性问题会谈,解振华在会谈后接受新华社专访。当天上午,中美对话双方代表还在美国国务院草签了《加强气候变化、能源和环境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解振华说,在对话期间,中方向美方介绍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措施。在“十一五”前三年,中国已实现单位GDP能耗下降4%,今年有望下降约5%。下一步将动员全社会力量贯彻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把降低碳排放纳入今后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发展,继续增加碳汇。

    在谈到中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作的努力时,解振华说,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要求单位GDP能耗下降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10%。他表示,如果发达国家能够在资金和相关技术方面给予支持,中国在这一方面将做得更好。

    解振华认为,这次对话意义重大,双方合作意愿强烈,相互理解程度也得到加深。他说:“美方高度评价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和成就。中方对美方积极调整气候变化政策表示赞赏。此外,双方认识到两国在基本国情、发展阶段、历史责任和能力大小等方面的显著差别,认为两国应根据各自责任和能力采取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行动。”

    解振华对中美双方在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合作前景表示乐观。他说,双方在节能、提高能效、可再生能源、适应气候变化等领域有广泛的合作潜力,并愿通过创新机制推动双边务实的合作。

    据介绍,双方重申了各自对今年底哥本哈根会议的立场。中方认为,哥本哈根谈判必须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与《京都议定书》的基本框架,严格遵循“巴厘路线图”,成功的关键是确定发达国家中期大幅度量化减排指标。此外,双方均表示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按照公约规定和“巴厘路线图”要求推动谈判进程。两国愿进一步加强政策对话和协调,共同致力于哥本哈根会议取得积极成果。

    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27日至28日在华盛顿举行,双方围绕战略与经济两大主题,就全球经济与金融危机的化解、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安全与反恐等诸多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对话与磋商并取得了积极成果。
点击进入国际频道     环球24小时简报 驻外记者报道集 观察与借鉴 国际IT行业资讯  视说“新育” 
·国际经济     中国与世界 | 全球时事 | 专稿独家 | 国际经济 | 投资环境 | 跨国公司  | 滚动
·环球博览    文娱前沿 | 视觉艺术 | 世界趣闻 | 海外看中国 | 军事科技 | 环游世界 | 博览周刊 
·世界文明    当代观察 | 历史回眸  | 大国崛起 | 以史为鉴 | 文明图说 | 人文风物 |  博阅 |  新知
延伸阅读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广告服务友情链接
www.ce.cn www.cenet.cn www.chinaeconomy.cn
中国经济网 © 版权所有 京ICP证0400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