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国际经济频道 > 国际经济专题 > 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 > 关注对话议题 > 应对金融危机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美对话框架公布 合作应对金融危机是主线

2009年07月23日 15:10   来源:北京青年报   马宁
·6.7亿罚单:被删邮件露马脚
·菲方射杀台渔民视频曝光
·苹果被挤出中国手机市场前5
·恒天然被曝含肉毒杆菌
·金正恩姑妈80天未现身
·我养老保险缴费率是美2.4倍
·欧盟九成光伏市场留给中国
·GSK在华团队大换血
·进口车市场价格垄断重灾区
·金正恩26岁妹妹任劳动党要职
·美国政府冷对底特律破产
·GSK4高管被抓 1疑接受性贿赂

    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将于7月27日至28日在美国华盛顿举行,将由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的特别代表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和国务委员戴秉国与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特别代表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和财政部长蒂莫西·盖特纳共同主持。

  昨天,外交部副部长何亚非、财政部部长助理朱光耀向中外记者介绍了即将举行的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有关情况。

  ■对话机制推动两国关系全面发展

  何亚非说,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将举行联合开幕式,随后是全体会议,然后分别举行战略对话和经济对话。美国总统奥巴马将出席联合开幕式,并在对话结束后会见中国代表团。

  他表示,面对世界上一系列紧迫、重大挑战,中美两国拥有更加广泛的共同利益和良好的合作基础,中美两国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挑战不仅符合两国利益,也有利于促进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和繁荣。“在上述背景下,中美举行战略与经济对话,就政治安全和经济领域的战略性、长期性、全局性问题进行深入交流十分必要。这一对话机制必将有力促进双方的相互了解、战略互信与长久合作,推动两国关系全面发展。”

  何亚非说,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框架下的战略对话主要议题包括中美关系、国际地区问题和全球性问题。

  ■以合作应对金融危机为主线

  朱光耀介绍说,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框架下的经济对话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仍在持续、世界经济前景尚不明朗的背景下举行的。主题为“凝聚信心恢复经济增长,加强中美经济合作”。双方将以合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为主线,就反金融危机政策措施、经济可持续增长、金融体系改革、贸易投资合作等重大经济金融议题深入沟通并协调立场,传递中美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积极信号。

  朱光耀说,相信通过中美共同努力,此次对话将加强中美应对危机的宏观经济政策沟通,推动经济可持续和平衡增长,深化贸易和投资合作,加强在金融监管和国际金融体系改革领域的合作,并促进中美经济关系始终朝着互利共赢方向发展,共同努力建设21世纪全面积极合作的中美关系,造福中美两国人民。

  专家视点

  战略对话可将冲突

  消除在萌芽状态


  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是在中美战略对话和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基础上合并发展而来,建立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是中美两国元首4月初在伦敦会晤时达成的重要共识。中国社科院美国所研究员朱世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奥巴马上任以来在外交内政方面实施一系列“新政”,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放弃前任傲慢的单边主义,而将原有的对话机制升级为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正是奥巴马实行多边主义的生动体现。

  朱世达认为,中美之间建立经常性的战略性的对话机制,可以将冲突消除在萌芽状态中。在当前的全球经济危机下,中美之间稳定合作的双边关系,是美国实现经济复苏不可或缺的,同时也是中国保民生、保增长的重要一环。中美只有加强在应对经济危机、实现经济平衡可持续发展、建立强有力的金融体系等重大问题上的理解与合作,才能使双边关系处于良性的态势中。

点击进入国际频道     环球24小时简报 驻外记者报道集 观察与借鉴 国际IT行业资讯  视说“新育” 
·国际经济     中国与世界 | 全球时事 | 专稿独家 | 国际经济 | 投资环境 | 跨国公司  | 滚动
·环球博览    文娱前沿 | 视觉艺术 | 世界趣闻 | 海外看中国 | 军事科技 | 环游世界 | 博览周刊 
·世界文明    当代观察 | 历史回眸  | 大国崛起 | 以史为鉴 | 文明图说 | 人文风物 |  博阅 |  新知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广告服务友情链接
www.ce.cn www.cenet.cn www.chinaeconomy.cn
中国经济网 © 版权所有 京ICP证0400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