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月份的最后一周,中国先后迎接了四拨美国的访华政要,包括三个国会代表团,一个政府特使代表团,这使得过去的一周成为名副其实的“中美关系周”。这是否意味着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美国施压—中国应对”的中美关系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专家认为,奥巴马上台后三个月以来,中美关系一反过去“低开高走”的固有规律,美国政府似乎正在放低自己的“身段”,中美关系正在发生一种结构性的转变,中美关系中的不对称性逐渐减弱,对称性逐渐加强。
打破“低开高走”固有规律
中美间“不对称性”在减弱
李巍:在5月份的最后一周,中国先后迎接了四拨美国的访华政要,包括三个国会代表团,一个政府特使代表团,这使得过去的一周成为名副其实的“中美关系周”。
在里根、克林顿和小布什三任总统的上任初期,中美关系都要经过短则七八个月,长则数年的磨合期,中美在新任总统期间,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过程”才能找到两者之间稳定的相处之道,并为此付出巨大的政治代价。但是在奥巴马上台后的三个月时间里,中美关系一反过去“低开高走”的固有规律,而是一开始就呈现热络的互动态势,这反映了一个重要的事实:中美关系正在发生一种结构性的转变,中美关系中的不对称性逐渐减弱,对称性逐渐加强。
以前,中国对美国需求多,而美国对中国的需求相对较少,这使得中美关系一直处于一种不对称的格局。
如今这种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中国对美国的依赖和需求正越来越少,而美国对中国的需求却大大增加。对中国而言,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中国越来越成功地融入世界市场,美国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在经济问题上制约中国的机会,中美经济关系的政治化色彩相对于上世纪90年代大大降低。
相反,美国正在越来越多的问题上需要中国的鼎力帮助,而在国际性金融危机肆虐的背景下,这种对中国的需求显得极为迫切。中国已经在朝核问题、苏丹问题和伊朗核问题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关键性角色。在经济上,美国不仅不再在人民币问题上给中国制造麻烦,反而非常急切地希望中国能够帮助美国渡过经济危机的难关。
盖特纳在北大的演讲中不惜放下身段,向中国方面反复声明:中国在美资产是安全的,而且恳求中国继续购买美国国债,这种低姿态可谓前所未见。不仅如此,在对华关系中,坚持其强硬立场长达近20年的佩洛西也实现了其态度的大转变,我亲聆了她在清华大学的演讲,她尤其强调中国在推动国际环境保护中的作用,认为中国的配合和支持对于解决国际环境和发展问题至关重要,而之前,批评中国几乎是她的家常便饭,甚至是例行公务。
唐小松:中美关系格局确实在悄悄发生改变,中美关系由金融危机之前的美国主导两国关系开始向美国依赖中国的方向发展。实际上,金融危机之前,中美之间“经济共生关系”就已经形成,中美相互依赖,美国民众需要中国廉价产品,形成了以中国产品为参照的消费模式,但当时中美之间是一种“不对等的共生经济关系”,中国严重依赖美国市场,而美国进口产品有很多选择,不一定死盯“中国制造”,这就给中国出口带来了极大压力。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国的这一主导性变成了被动性,美国的庞大市场优势消失,相反中国一夜之间成了美国的“老板”,这样美国不得不放低自己的身段。
从美国政府角度看,一是奥巴马政府试图找到立竿见影的方式解决目前的金融危机,而在通观全球的局面后,觉得中国是唯一能帮助它渡过难关的国家,中国不但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而且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在大国中是最小的。二是,中国一直是美国既嫉妒又防范的国家,美国放低身段求助中国帮助可谓用心良苦,一箭双雕,既可以达到为美国经济救急的目的,又可以通过套牢中国,防止中国的美元储备资金游离到其他国家,从而让中美共生经济关系的天平重新向美国倾斜。
Q&A
广州日报:
美国政府似乎正在放低自己的身段,这是否意味着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美国施压—中国应对”的中美关系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核心提示
李巍:
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国际关系学博士
奥巴马上台后的三个月时间里,中美关系一反过去“低开高走”的固有规律,而是一开始就呈现热络的互动态势,这反映了一个重要的事实:中美关系正在发生一种结构性的转变,中美关系中的不对称性逐渐减弱,对称性逐渐加强。
——李巍
唐小松: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交学系教授,国际安全与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目前美元仍然是主导国际社会的关键货币,如果你不去支持美元的国际地位,那么你当期的外汇储备收益就会造成严重的损失。所以我想当前各国央行,包括中国央行,都被迫采取了这么一个措施,就是继续增持美国国债,来维持它自身的存量国债的收益水平。 ——唐小松
中国应抓住机遇
扩大战略利益
李巍:中美关系的对称性加强,对于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长期良好的双边关系建立在实力和相互需求对等的基础之上。中国应该努力借助这一有利的战略态势,通过更加积极的对美外交,推动中美关系中一系列历史性的“疑难杂症”的解决,比如美国对台军售问题,确保中美关系朝着长治久安的方向发展。
唐小松:应该说,金融危机是突然的,美国因为金融危机而放低身段却不突然,美国在外交中一贯坚持“能伸能屈”的现实主义姿态,但是中国对于美国这个姿态未必有心理准备,因为美国由霸主地位一下子转变身份对任何国家都不太习惯。中国目前似乎对于美国的经济衰落程度无法做出准确判断和评估。
中国必须认识到,金融危机之后,中美共生经济关系可能出现更加强化而不是弱化的局面,这种局面很可能为构建更紧密的“中美战略互需”局面提供契机。中国可以借美国金融危机施以援手获得更大的政治和地区战略利益。
Q&A
广州日报:
在美方放低身段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种变化?
是否增持美国国债
中国面临两难选择
Q&A
广州日报:
盖特纳此行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劝说中国继续持有美国国债。您认为中国是否应该继续购买美国国债?
唐小松:中国不购买美国国债需要两个前提,一是,中国必须有其他选项来处理自身的庞大美元储备,二是,美元丧失了国际货币地位。到目前为止,这两个前提都不具备。
目前美元仍然是主导国际社会的关键货币,如果你不去支持美元的国际地位,那么你当期的外汇储备收益就会造成严重的损失。所以我想当前各国央行,包括中国央行,它被迫采取了这么一个措施,就是继续增持美国国债,来维持它自身的存量国债的收益水平。
如果说不买美元计价的国债,那买什么呢?事实上,在这个世界上,现在欧元和日元所计价的资产规模远远不够,实际上很多国家没有太多别的选择。
李巍:从长远来看,将美国国债作为中国外汇储备的最主要形式,绝对是弊大于利,它将使中国在经济上受制于美国,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中国对美外交的开展。但是就短期而言,由于中国政府管理国际市场经济的经验还比较少,大量的外汇集中在政府手中,很难保证进行有效的投资,美国国债虽然收益相对较低,但是背后有美国政府的信誉作担保,相对于其他投资组合而言,美国国债还是比较稳定和可靠的。
就长期而言,中国政府必须思考分散投资的策略,而其中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通过扩大内需一定程度上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是其中的关键两环。而在这个过程中,加快中国金融市场的建设,将外汇储备单纯由政府掌管分散到民间,则更是应有之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