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国际经济频道 > 国际经济专题 > 匹兹堡G20峰会 > 要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论刺激 辩薪酬 G20定调宽松政策不变

2009年09月15日 10:41   来源:新华网   

    据上海证券报报道,“一旦经济恢复就应该启动退出机制。”在全球开始出现复苏“绿芽”之初,日本、法国、德国就大肆宣扬要及时退出;但另一方面,新兴市场以及美欧都认为在经历了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后,维稳乃第一要务,启动退出政策应慎之又慎。

    上周末落幕的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终于为这一争议定下基调:宽松政策不变,继续实行刺激计划。尽管会后达成了7项共识,但这一条被各大媒体竞相用作标题、头条,足以说明问题:刺激政策最牵动人心。

    另一方面,颇受争议的高官薪酬问题依然悬而未决。崇尚严格监管的德法与讲求市场自由的英美在高管薪酬问题上争论不休,但在公报中,找不到就薪酬问题达成的共识,看来目前阶段“限薪令”还难以在全球范围推广。 

    退出机制没有市场

    会前热议的“退出”策略终于有了答案:各方一致认同延续宽松政策,所谓的退出机制没有市场。5日,G20会议闭幕后,与会人士在公报中达成共识,同意继续采取措施刺激经济以保证全球经济的持久复苏和增长,并在时机成熟时退出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

    公报称,自4月初的伦敦金融峰会以来,世界经济和金融市场形势已明显得到改善,但对经济增长前景和就业前景仍应保持谨慎态度,尤其要对危机为低收入国家带来的不利影响保持高度关注,因此会议同意继续采取措施刺激经济以保证全球经济的持续复苏和增长。

    除了东道主英国的高调表态外,美国财长也指出过早踩刹车有害无利。抱有同样看法的还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卡恩。他表示,全球经济正在逐步摆脱数十年来最为严峻的衰退形势,但各国领导人现在就断言胜局已定并退出危机应对措施还为时尚早。

    限薪令悬而未决

    在G20财长及央行行长会议召开的前一天,英、德、法三国领导人发出呼吁,要求各国在本月下旬召开的G20峰会上采取统一行动,对金融业薪酬采取强制性措施,以避免全球性金融危机重演。但实际上,出于保护伦敦及华尔街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考虑,英美与德法之间在具体实施方案上仍然存在分歧。

    会前,法国和德国就结成统一战线,主张在G20财长会议和本月下旬的匹兹堡金融峰会上通过一项金融业“限薪令”,限制金融业薪酬安排,杜绝金融机构高管不顾风险的逐利行为。欧洲央行管理委员会成员、法国央行行长诺亚上周五呼吁G20制定国际化制度,以提高银行从业人员薪酬透明度,同时将奖金与银行业绩相挂钩。德国也持有相同看法。

    但英国则更倾向于“延缓分红”的策略:即建立一个全球性机制,限制金融机构高管薪酬,具体措施包括把银行奖金发放与银行长期效益挂钩;业绩不良时,银行可以追回之前发放给高管的奖金等。英国财政大臣达林认为法国提出的银行家限薪计划根本“行不通”。

    欧盟轮值主席国瑞典财政大臣安德斯·博里在会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希望大西洋彼岸的美国也能在限制金融业薪酬问题上向前迈进,为在G20框架下达成协议铺平道路,从而保证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会后的声明称,这一问题的具体细则将会交由意大利央行行长领导的环球监管组织“金融稳定委员会”,研究奖金设限以及高层薪酬问题,并于本月24日至25日的美国匹兹堡峰会上公布最后结果。(记者 王宙洁)

(责任编辑:林秀敏)

·6.7亿罚单:被删邮件露马脚
·菲方射杀台渔民视频曝光
·苹果被挤出中国手机市场前5
·恒天然被曝含肉毒杆菌
·金正恩姑妈80天未现身
·我养老保险缴费率是美2.4倍
·欧盟九成光伏市场留给中国
·GSK在华团队大换血
·进口车市场价格垄断重灾区
·金正恩26岁妹妹任劳动党要职
·美国政府冷对底特律破产
·GSK4高管被抓 1疑接受性贿赂
分享到:
点击进入国际频道     环球24小时简报 驻外记者报道集 观察与借鉴 国际IT行业资讯  视说“新育” 
·国际经济     中国与世界 | 全球时事 | 专稿独家 | 国际经济 | 投资环境 | 跨国公司  | 滚动
·环球博览    文娱前沿 | 视觉艺术 | 世界趣闻 | 海外看中国 | 军事科技 | 环游世界 | 博览周刊 
·世界文明    当代观察 | 历史回眸  | 大国崛起 | 以史为鉴 | 文明图说 | 人文风物 |  博阅 |  新知
延伸阅读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