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国际经济频道 > 国际经济专题 > 匹兹堡G20峰会 > 评论分析 > 正文
中经搜索

轮胎保卫战:中方强硬回击 美方仍有其他招数?

2009年09月16日 15:33   来源:人民网   
    ●中方:不同于以往贸易纠纷时多停留在口头抗议,中国此次反应相当高调且强硬,以外交辞令进行谴责的同时还伴随着实际制裁行动

    ●美方:在这场贸易大战中,除了输美轮胎之外,美方还有其他招数:近期可能还将对中国对输美钢管征收反倾销与反补贴关税    

    多次磋商未果,乐观预测落空。此前言之凿凿,认为美国总统奥巴马不会签字的专家们要大跌眼镜了。美方对中国输美轮胎产品采取的特殊保障措施要求(特保措施),奥巴马签字予以通过。贸易保护“大旗”迎风招展。

    中国政府旋即高调反击,围绕特保案采取的行动迅速展开。

    而下周召开的20国集团(G20)峰会或许又有了一项新议题。相较以往贸易纠纷发生时,中国多停留在口头抗议的反应不同,中国此次对美国轮胎特保案的反应相当高调且强硬,在外交辞令进行谴责的同时还伴随着实际制裁行动。

    姑且不论WTO对此事的最终裁决如何,正力促外贸复苏的中国,或许旨在敲山震虎,谨防其他国家仿效美国,从而掀起新一轮贸易保护潮,影响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复苏的步伐。

    应对

    9月14日,中方正式就特保措施案启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程序。中国常驻世贸组织代表团在一项声明中说,中方当日正式就美相关措施提出世贸组织争端机制框架内的磋商要求。中方要求与美方磋商,是行使世贸组织成员权力的正当举动,是维护自身利益的切实行动。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就此发表谈话指出,美方对中国输美轮胎采取特保措施,是违背WTO规则,滥用贸易救济措施的错误做法;外交部发言人姜瑜9月13日说,美方这一做法是严重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将给中美经贸合作造成损害。

    反击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一触即发。

    9月13日,商务部向外界宣布,依照我国法律和世贸组织规则,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汽车产品和肉鸡产品启动反倾销和反补贴立案审查程序。美国两项产品在去年对华的进口额度约28.57亿美元。

    “拿起武器,实行自卫反击的时候到了。”昨日,从事对贸易多年的李先生对于商务部迅速作出的对美反倾销调查拍手称快。

    “美方的决定和中方的反击或多或少都能看出两国经济摩擦背后一些政治因素的影子。”东南大学法学院张马林律师认为,而中方没有丝毫拖泥带水,也没有像早前那样走相关程序,既体现了中方“商场如战场”的处理思维,也切实抓住了美方的要害进行了反击。

    “在这个时候,中国商务部的反击很有必要。”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分析师宋亮则认为,“中国反倾销的目的,不是为保护进口产品对国内的冲击,而是通过反倾销来敲打美国政府,让美国政府看到制裁的效果和我方制裁的效果是一样的。”  

    双输

    在美方宣布最终决定后,中国轮胎企业在经营上将不可避免地受大幅度影响。有数据显示,2008年美国从中国进口了约4600万条轮胎,这就意味着,中国诸多轮胎企业以及轮胎工人将受影响,甚至有可能波及10万工人的饭碗。

    在中国企业很受伤的同时,美国的日子也将不好过。美国罗格斯大学经济学教授托马斯·普吕萨指出,美国借助轮胎特保措施,每保住一个就业岗位,就将会损失25个就业岗位,结果是美国将会损失2.5万个就业岗位,这对失业率居高不下的美国人来说,也是一场大灾难。

    “奥巴马自上台以来从来没有明确表示过他的贸易政策,我们这次是交了一次学费。”北京WTO事务研究咨询中心首席专家程大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调整

    学费已交,就要有所收获。

    商务部副部长钟山昨日表示,希望相关企业优化出口结构,依靠技术进步,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服务,增强国际竞争力。他表示,政府也将积极研究政策,予以相应的支持。

    有学者指出,在目前阶段,“特保案”未尝不是一件好事。目前中国很多行业存在巨额产能过剩,中国经济发展过度依赖出口,特别是严重依赖将中国定位为战略对手的美国,对中国的经济战略安全已然构成巨大威胁。所以未来再不加快经济调整,不把改革的重心放到调整收入结构,扩大内需上来,一旦国际形势有变,中国必将遭受更大的经济损失,面临更大的战略被动。记者傅光云马继鹏实习生黄烨

(责任编辑:林秀敏)

·6.7亿罚单:被删邮件露马脚
·菲方射杀台渔民视频曝光
·苹果被挤出中国手机市场前5
·恒天然被曝含肉毒杆菌
·金正恩姑妈80天未现身
·我养老保险缴费率是美2.4倍
·欧盟九成光伏市场留给中国
·GSK在华团队大换血
·进口车市场价格垄断重灾区
·金正恩26岁妹妹任劳动党要职
·美国政府冷对底特律破产
·GSK4高管被抓 1疑接受性贿赂
分享到:
点击进入国际频道     环球24小时简报 驻外记者报道集 观察与借鉴 国际IT行业资讯  视说“新育” 
·国际经济     中国与世界 | 全球时事 | 专稿独家 | 国际经济 | 投资环境 | 跨国公司  | 滚动
·环球博览    文娱前沿 | 视觉艺术 | 世界趣闻 | 海外看中国 | 军事科技 | 环游世界 | 博览周刊 
·世界文明    当代观察 | 历史回眸  | 大国崛起 | 以史为鉴 | 文明图说 | 人文风物 |  博阅 |  新知
延伸阅读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