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填报什么样的志愿,母子俩仍举棋不定。记者袁瑛摄
海外赤子纷纷要求捐款捐物“瘦弱的双肩向我们阐述了什么是大爱与大义,纤细的双手拉回了一个个没有家园的灵魂!”正如网易山东淄博网友的留言那样,张晓用纤细的双手书写着人间真情。昨日,来自美国密苏里州、印第安纳州,日本东京,法国巴黎的读者,看到本报报道的《高考少年:我要背着妈妈上学》及《寒门学子孝行感动天下》两篇文章后,非常感动,他们纷纷向本报记者打来电话,询问张晓的生活、学习情况以及联络方式,并要求汇钱寄物,通过本报向张晓传达他们的爱心。
美国读者:张晓孝行感动许多美籍华人
6月12日上午9时54分,美国密苏里州一位姓李的女士给记者打来电话说,她的先生姓夏,是美国密苏里州一所大学的教授,现病退在家。
他们夫妇在美国华人网站和美国几家大网站,看到本报报道的《高考少年:我要背着妈妈上学》和追踪报道《寒门学子孝行感动天下》两篇报道后,非常感动。特别是当读到“由于年龄小够不着锅台,张晓就踩着一个小凳子趴在锅台上做饭。刚开始,当他把做得半生不熟的饭端到母亲床前,一勺一勺喂给母亲时,曹雪宏的心像刀割一样难受……”这一细节时,夫妇俩都流泪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父母双亲,而人人都能像张晓那样尽到做儿女的孝心吗?”李女士说,张晓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孝敬母亲的品质,不光感动了他们,也感动了当地的许多美籍华人。
夏先生接过话筒激动地对记者说:张晓的坚持,张晓的自立,张晓对母亲的爱,诠释的不仅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延续。大爱无声,大孝无言!
同时,李女士夫妇在电话中向记者询问了张晓家中的近况,并表示要寄钱资助张晓,考虑到张晓没有账号,他们决定在近期乘飞机抵达香港,专程从香港的中国银行给张晓汇款。
美国读者:推选张晓为感动中国好少年
紧接着,来自美国印第安纳州一位姓杨的华人给记者打来电话。杨女士告诉记者,美国众多网站都转载了本报的报道,许多华人和当地人含泪看了本报的报道,当她读到“他们租住在村上一农家果园临时搭建的瓜房里,每月房租是5元……张晓的半个身子被埋进土里……”时,她泪如雨下。杨女士告诉记者,她在美国印第安纳州留学之后,在当地一家公司上班,从小到大,她的生活条件相对优越,她没想到张晓的日子过得这么艰辛,为了表达她的心意,她会将钱寄到本报,通过本报向张晓传达她的爱心。同时,希望更多的网友和读者推选张晓为2007年感动中国的好少年。
法国读者:张晓是中国青少年的骄傲
当日中午12时,在法国巴黎的李军给记者打来电话说,他今年28岁,是北京人,现在在法国留学,当他在法国中华网站上读到“张晓忙完家务后,就点燃葵花秆照明写作业,并这样持续了一个多月。那时,张晓班上有个同学常找张晓玩,他对张晓家天天吃野菜,从不吃馒头的做法感到很奇怪,尤其看到张晓点着葵花秆写字更是惊讶……”时,从不落泪的他落泪了,尽管张晓靠野菜充饥,用葵花秆照明,但这种贫困的生活并没有击垮他,相反,张晓学习很好。李军说,张晓乐观向上的精神值得现在青少年学习。他现在还是个学生,虽不能给张晓一些经济资助,但他想告诉张晓:你是中国青少年的骄傲。
日本读者:希望张晓能一直勇敢走下去
在日本东京的王女士给记者打来电话激动地说,张晓是中国的骄傲,是中国少年的楷模,希望勇敢的张晓能一直勇敢地走下去,因为,有那么多的爱心陪伴他们母子,相信幸福就在眼前。与此同时,当天下午5时许,香港驻甘肃闽台商会负责人颜芝告诉记者,他每年都要资助寒门学子上学,11日他从北京回到兰州,看到关于张晓的报道后非常感动,他决定资助张晓读完大学。
左邻右舍:在大家眼中张晓是大孝子
当世界各地的读者关注张晓母子的消息传到平凉后,张晓的左邻右舍纷纷表示,早应该报道张晓这个好娃了。看到娃娃这么辛苦,住在同一个院子的人没有不心疼的!好几次,张晓家里揭不开锅,但只要有一口饭,张晓总是把饭喂给妈妈吃,自己则躲在背地里喝面汤。家里哪怕只有一个饼子,张晓也会让给妈妈吃,娃娃长这么大了,没有享过一天福。有时候,邻居看娘俩可怜,做好饭叫张晓来吃,可他硬说自己吃饱了。逢年过节,张晓没有钱给妈妈买肉包饺子,就捡拾人家菜摊上扔掉的韭菜,回来给妈妈包饺子吃。在邻居心中,张晓是大孝子。
老师同学:张晓更富有爱心责任心
在老师同学的眼中,张晓不仅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更是一个富有爱心和责任心的优秀共青团员。张晓的班主任刘建军老师告诉记者,虽然张晓家庭生活十分困难,但他从不怨天尤人,当哪个同学遇到困难,他都会主动想办法去帮助。虽然要照料母亲,放学回家要做饭料理家务,但他从没有迟到早退过。
6月12日下午,当记者问张晓打算报什么志愿时,张晓翻阅着全国各大学的资料,不好意思地说:“母亲瘫痪在床,自己很想上一所收费低的大学。”
(责任编辑:俞志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