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国际经济频道 > 国际经济专题 > 凤凰财经观察 > 正文
中经搜索

港媒:第三次石油危机来临 亚洲股市难免受冲击

2008年05月26日 11:15   来源:中国经济网综合   

    上世纪70年代爆发的两次石油危机,对全球工业、金融市场、地缘结盟以至能源资源竞争,都产生了极大的震撼。

    当伊朗精神领袖高美尼于1979年革命成功后,石油危机随即引爆。

    香港媒体报道,其后世界各地发生的连串事件,包括美国滞胀、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联储局前主席沃克尔被迫调整货币政策、高达20%的通胀率、股灾、银行业出事、拉丁美洲债务危机、航空公司破产,以至沙地阿拉伯冒起,这统统与高油价有莫大关系。

    我们现正处于关键时刻,就是正面临第三次石油危机。北海布兰特原油和德萨斯原油的价格已升越每桶130美元,而报章杂志的头条新闻,大字标题:“通胀重临!”

    第三次石油危机将会改变世界形势,地缘政治影响力会出现新的秩序。科技、政治、金融市场、气候、天然气和煤炭勘探、银行体系、反恐战争、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商品价格、企业经营策略,甚至乎社会规范都可能有变。

    美国失势现象趋明显

    随冷战结束,加上前苏联解体,美国上世纪成为超级强国。不过,步入千禧年后还未到10年,美国强权下的天下太平局面,到了布什的朝代开始变质。

    欧洲联盟规模越来越大、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俄罗斯再度冒起、矽谷科网梦碎、911事件、拉登继续逍遥法外、美国庞大的经常账赤字,以及美元大泻,都在在反映出美国已今非昔比。

    在第三次石油危机下,美国失势的现象将越见明显。美国人过度消费、银行业处境不妙、美元一蹶不振、财政部门无能和经常账赤字高企等毛病,意味美国经济模式并不值得阿拉伯国家照单全收。

    在原油价格升达130美元一桶的日子,无论是希拉里还是奥巴马在11月的美国总统选举中胜出,相信美国人都会欣然接受应付气候转变和能源问题的新议案。

    值得注意的是,每一次的石油危机,都会埋下油价随后急跌的种子。

    美国消费力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不少于两成,更是亚洲出口业的最大市场之一。正如74年和82年的时候,西方国家经济一旦陷入衰退,将引来另一浪油价回吐周期。

    基于上述原因,就算高盛预期油价会冲上每桶200美元,大家也要有点保留。

    美国再称不上是全球的经济霸主,中国和印度均积极追赶。然而,汽油、取暖用燃油、水泥、谷物和建筑设备涨价造成的长期通胀,或成为俄罗斯、海湾国家、印度、中国和欧盟的唯一致命伤。

    回顾在上世纪70年代的高通胀日子,物价飞升将增加新兴市场所面对的政治风险。

    亚洲股市难免受冲击

    面对原油和食品价格不断上涨,亚洲区的贸易盈余势将收缩,甚至在未来10年内反过来录得赤字。

    对于自去年10月起见顶回落的亚洲股市来说,高油价敲响了另一个警号。日本、香港和新加坡股市都阴霾密布;而一度是华尔街新宠儿的越南股市,市值已蒸发了差不多一半。

    印度方面,该国的七成石油需求倚赖进口,而第三次石油危机势将削弱其经济增长动力,到头来股市难免会受冲击。

    因此,大家如果仍拥有新兴市场的股票,值得考虑找机会平仓套利,而不要等到问题进一步深化。

 

    未经凤凰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的,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更多精彩内容阅读登录凤凰网财经频道

(责任编辑:王惠绵)

·6.7亿罚单:被删邮件露马脚
·菲方射杀台渔民视频曝光
·苹果被挤出中国手机市场前5
·恒天然被曝含肉毒杆菌
·金正恩姑妈80天未现身
·我养老保险缴费率是美2.4倍
·欧盟九成光伏市场留给中国
·GSK在华团队大换血
·进口车市场价格垄断重灾区
·金正恩26岁妹妹任劳动党要职
·美国政府冷对底特律破产
·GSK4高管被抓 1疑接受性贿赂
分享到:
点击进入国际频道     环球24小时简报 驻外记者报道集 观察与借鉴 国际IT行业资讯  视说“新育” 
·国际经济     中国与世界 | 全球时事 | 专稿独家 | 国际经济 | 投资环境 | 跨国公司  | 滚动
·环球博览    文娱前沿 | 视觉艺术 | 世界趣闻 | 海外看中国 | 军事科技 | 环游世界 | 博览周刊 
·世界文明    当代观察 | 历史回眸  | 大国崛起 | 以史为鉴 | 文明图说 | 人文风物 |  博阅 |  新知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