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国际经济频道 > 国际经济专题 > 凤凰财经观察 > 正文
中经搜索

俄新网:梅氏外交面向东方

2008年05月23日 11:16   来源:中国经济网综合   黄轶男俄罗斯新闻网记者
    梅德韦杰夫就任总统后,于5月22日出访哈萨克斯坦,23日至24日出访中国。作为国家元首,他首次出访的独联体国家在中亚,首次出访独联体以外的国家是中国。似乎梅德韦杰夫在暗示,同独联体的关系仍是俄罗斯对外关系中的核心,而中国则是独联体以外的外交重点。出访这两个亚洲邻国,不仅是梅德韦杰夫做出的一个姿态,更表示俄罗斯希望与中哈两国进一步充实与深化在经济、科技和文体等领域的务实合作。

    这次梅德韦杰夫率领一个庞大的代表团出访,代表团中包括多位联邦政府的部长、州长和俄罗斯工商业界的领军人物。这些领军人物涵盖俄罗斯能源、化工、金融、冶金、交通和军工等重头行业,仅从出访阵容中即可窥见俄罗斯对本次出访的重视。

    访问哈萨克斯坦的主要议题就是能源合作。梅德韦杰夫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期间,计划同哈萨克斯坦讨论里海天然气管道建设和扩大中亚-中心天然气管道供应容量的问题,讨论军事技术合作问题等。此前哈萨克斯坦曾透露说,哈萨克斯坦对获得防空武器装备比较感兴趣。

    此外,俄哈双方还将讨论悬而未决的里海管道财团问题。哈萨克斯坦承诺在2012年后大幅增加石油开采量,而俄罗斯希望这些石油通过俄罗斯境内运输,但里海管道财团的个别股东,例如雪佛龙公司,对提高管道运输能力表示反对。

    俄罗斯计划在梅德韦杰夫出访期间同哈萨克斯坦签订协议,向哈萨克斯坦提供为期15年的贷款,这笔贷款将主要用于购买俄罗斯生产的高科技机电产品和工业设备,余款将用于落实在哈萨克斯坦境内的俄哈合作项目。

    同访哈相比,梅德韦杰夫的访华内容更为丰富。除了同中国国家领导人的正式会见外,梅德韦杰夫还将到北大发表讲演。这次梅德韦杰夫首访中国,将保持普京总统执政期间同中国领导人建立的良好工作关系和个人友谊,确保俄中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继续再高水平上健康深入发展,同时也将对俄中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立12年来的成果和经验作出全面总结,共同确定俄中关系下一步发展的目标与方向。在访问期间,梅德韦杰夫将同中国领导人讨论的几个主要问题包括如何共同努力减少两国贸易中的灰色清关现象,中国参与索契2014年冬奥会和2012年符拉迪沃斯托克亚太经合组织峰会等两个重要国际项目的建设,以及两国的军事技术合作。据俄罗斯驻华大使拉佐夫透露,两国元首确定在2010年双边贸易额达到600亿美元,看来这一目标完全可以如期实现。

    据俄罗斯航空工业部门的消息人士向《新闻报》(《Vedomosti》)透露,这次双方有可能签署向中国提供四架卡-32直升机的合同。此外关于向中国出售苏-33和苏-35战斗机的谈判也可能重新启动。俄罗斯希望中国能够大量订购俄制战斗机。

    在国家领导人的议事日程之外,随团出访的俄罗斯的州长们和工商业界也将展开广泛活动,积极争取中国企业向俄罗斯各地区进行投资,努力扩大和深化地区间合作的范围与内容。在梅德韦杰夫访华期间,俄中双边企业家理事会还将召开第三次会议,这也必将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工商界的合作与经贸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未经凤凰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的,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更多精彩内容阅读登录凤凰网财经频道

(责任编辑:郭彩萍)

·6.7亿罚单:被删邮件露马脚
·菲方射杀台渔民视频曝光
·苹果被挤出中国手机市场前5
·恒天然被曝含肉毒杆菌
·金正恩姑妈80天未现身
·我养老保险缴费率是美2.4倍
·欧盟九成光伏市场留给中国
·GSK在华团队大换血
·进口车市场价格垄断重灾区
·金正恩26岁妹妹任劳动党要职
·美国政府冷对底特律破产
·GSK4高管被抓 1疑接受性贿赂
分享到:
点击进入国际频道     环球24小时简报 驻外记者报道集 观察与借鉴 国际IT行业资讯  视说“新育” 
·国际经济     中国与世界 | 全球时事 | 专稿独家 | 国际经济 | 投资环境 | 跨国公司  | 滚动
·环球博览    文娱前沿 | 视觉艺术 | 世界趣闻 | 海外看中国 | 军事科技 | 环游世界 | 博览周刊 
·世界文明    当代观察 | 历史回眸  | 大国崛起 | 以史为鉴 | 文明图说 | 人文风物 |  博阅 |  新知
延伸阅读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