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地质科学和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程中,有一面闪亮的旗帜——“李四光”。
李四光,蒙古族,1889年10月26日出生于湖北黄冈一个贫寒人家。他自幼在父亲教书的私塾学习,14岁时独自去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两年后(1904年)因成绩优异,被省里选送到日本大阪高等工业学校留学,学习造船专业。其间,他加入孙中山筹组的同盟会,是年龄最小的会员。1910年7月,李四光学成回国,在武昌的湖北中等工业学堂任教。次年,他赶赴北京参加清政府规定的官费留学生回国考试,被授予“工科进士”。
走“科学救国”之路
辛亥革命后,李四光被委任为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后当选为实业部部长。袁世凯上台后,革命党人受到排挤,李四光发愤专心于科学技术的研究,走“科学救国”之路,于1913年夏再次出洋,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采矿、地质专业,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学位。1920年5月,他回到北平就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兼系主任。自1928年起,到南京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
李四光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在进行科学研究时,他始终坚持从现象到本质、从结果溯原因的方法,不崇洋媚外、“被已成的学说压倒”。他根据自己的野外考察和系统研究,提出了古生物蜓科的鉴定方法,发现了中国第四纪冰川,并创立了地质力学。但由于生活的艰辛和工作的劳累,他患上了心绞痛和肺结核。1948年2月,李四光偕夫人前往英国伦敦出席第18届国际地质大会。会后,他们在英国住下疗养。
周恩来邀请他回国
1949年4月,李四光接到周恩来托人带给他的回国邀请信。能够为日新月异的新中国做贡献,李四光心情十分激动。几个月后,他即克服种种困难,踏上了归国的航程。
回国后,李四光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地质部部长和中国科协主席等职,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是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53年底,正值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头一年,国家建设需要丰富的天然石油资源,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特地把他请进中南海,征询其对中国石油资源的看法。李四光根据自己数十年来对地质力学的研究和构造体系的研究,分析了中国的地质条件,表示不同意“中国贫油论”的观点。他深信,在中国辽阔的疆域内特别是东部地区,天然石油资源的蕴藏量应当是丰富的,关键是要抓紧进行地质勘探工作。
不同意“中国贫油论”
此后,李四光亲自主持石油资源普查勘探工作,并用10多年的时间集中精力进行石油地质的研究。他运用地质力学的方法研究地壳运动和矿产分布的规律,认为中国东部新华夏构造体系的三个沉降带蕴藏丰富的石油资源,不仅预测出松辽、华北等面积辽阔、覆盖层厚、很少有岩层露头地区的含油前景,还及时预见到那些和松辽盆地处于相同大地构造的不同地区石油勘探的正确方向。他为大庆、大港、胜利和华北油田的发现和开采,作出了重要贡献。
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还为中国铀、铬、钨、煤、金刚石及其它稀有金属等矿产的勘探开采指出方向,并取得了辉煌的成果。1966年河北邢台地震后,李四光又将其地质力学理论运用于地震研究,首创了观测地应力变化和预报地震的有效方法,为我国地震研究奠定了基础。
1971年4月29日,这位优秀的科学家与世长辞了。他身后留下的主要著述有:《中国地质学》、《地质学概论》和《地震地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