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国际经济频道 > 国际经济专题 > 第八次全国归侨侨眷代表大会 > 华侨华人与祖国60年 > 正文
中经搜索

把青春献给新中国广播事业的归侨

2009年07月10日 13:43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6.7亿罚单:被删邮件露马脚
·菲方射杀台渔民视频曝光
·苹果被挤出中国手机市场前5
·恒天然被曝含肉毒杆菌
·金正恩姑妈80天未现身
·我养老保险缴费率是美2.4倍
·欧盟九成光伏市场留给中国
·GSK在华团队大换血
·进口车市场价格垄断重灾区
·金正恩26岁妹妹任劳动党要职
·美国政府冷对底特律破产
·GSK4高管被抓 1疑接受性贿赂

 

归侨在广播电台工作的场景(资料图片)

 

    在中国的对外广播队伍中,归国华侨是一个特殊而重要的群体。说其“特殊”,是因为他们具备独有的生活背景和心路历程;说其“重要”,是由于他们拥有当时国内急需的外语才能。他们以自己掌握的精湛的侨居国语言和知识,用满腔的工作热忱,出色地担负起了对外广播的历史重任,因此备受社会的关注。

    新中国成立前的外语广播组

    中国人民对外广播事业发端于1941年12月3日,当时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办了每天15分钟的日语广播。1947年9月11日,位于太行山麓河北涉县的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正式播出英语节目,每天广播20分钟。到了新中国成立前夕,北平新华广播电台又担负起对外广播的任务。在当时为数不多的播音员队伍中,就已经活跃着归侨的身影。如北平新华广播电台5个人的日语广播组里,就有日本归侨王艾英和陈真,她们都在日本度过幼年和少女时代、饱尝过民族歧视和流浪异乡的苦楚,而后者只是个16岁的小姑娘,刚从台湾过来。

    北京广播电台里的归侨身影

    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实施对华封锁和囚笼政策。为了让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华大地上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和新中国的内外政策,党中央十分重视发展对外广播事业,并从全国各地抽调一些归侨青年到北京广播电台,开办对周边国家的广播。1950年4月,中国对外广播开始使用北京广播电台的呼号,英文为“Radio Peking”,呼号声的配乐是当时在中国几乎人人都会唱的歌曲《东方红》的旋律,极富时代特色。当月,北京广播电台同时开播了越语、泰语、印尼语、缅甸语,向东南亚国家人民介绍中国的信息,鼓舞他们争取民族独立的信心。在此后20多年时间里,又先后开播了33种外语。到1976年,对外广播的外语已多达39种。半个多世纪以来,一批批归侨投身对外广播事业。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政治风浪如何险恶,也无论个人如何遭受不公正对待,在“三年困难时期”、“文革”和“干校”中受尽磨难,他们都始终与祖国和对外广播事业血脉相连、风雨同舟。1978年4月18日,中国对外广播正式更名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从此走上了快速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

    华侨对广播事业的特殊贡献

    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这个人才荟萃的大熔炉里,广大归侨逐渐锻炼成为采、编、译、播方面的行家里手。他们之中,不仅有蜚声国外的节目主持人或播音员、勤奋耕耘的高级编辑、不辞辛劳的驻外记者、成果累累的翻译专家,还有在对象国研究上取得卓越成就的知名学者。据2000年统计,国际台有归侨、侨眷140人,其中受到国家级奖励的就有30人(包括早期回国定居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和全国优秀归侨知识分子),还有8人在各级侨联、政协和人大中兼任各种职务。

    时至今日,国际台的老归侨绝大多数已经离退休甚至故去。我们不应该忘记他们的开拓。可以说,如果没有他们的付出,中国的一些外语语种的对外广播要推迟很多年。他们不需要抚慰,而应该接受敬意。

点击进入国际频道     环球24小时简报 驻外记者报道集 观察与借鉴 国际IT行业资讯  视说“新育” 
·国际经济     中国与世界 | 全球时事 | 专稿独家 | 国际经济 | 投资环境 | 跨国公司  | 滚动
·环球博览    文娱前沿 | 视觉艺术 | 世界趣闻 | 海外看中国 | 军事科技 | 环游世界 | 博览周刊 
·世界文明    当代观察 | 历史回眸  | 大国崛起 | 以史为鉴 | 文明图说 | 人文风物 |  博阅 |  新知
延伸阅读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广告服务友情链接
www.ce.cn www.cenet.cn www.chinaeconomy.cn
中国经济网 © 版权所有 京ICP证0400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