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国际经济频道 > 国际经济专题 > 网络媒体黑龙江行 > 最新报道 > 正文
中经搜索

冬有三亚湾夏有镜泊湖 国际生态避暑胜地

2008年09月21日 16:17   来源:中国经济网综合   
·6.7亿罚单:被删邮件露马脚
·菲方射杀台渔民视频曝光
·苹果被挤出中国手机市场前5
·恒天然被曝含肉毒杆菌
·金正恩姑妈80天未现身
·我养老保险缴费率是美2.4倍
·欧盟九成光伏市场留给中国
·GSK在华团队大换血
·进口车市场价格垄断重灾区
·金正恩26岁妹妹任劳动党要职
·美国政府冷对底特律破产
·GSK4高管被抓 1疑接受性贿赂
    神奇、美丽的镜泊湖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的北部边陲,今日,第二届网络媒体龙江行成员一同乘船游览了镜泊湖,亲临火山口原始森林及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景区,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一行人关注的目光,媒体人为之震撼。

  镜泊湖距牡丹江市80公里,是五千年前历经五次火山喷发,熔岩阻塞牡丹江古河道而形成的世界最大的火山熔岩堰塞湖,湖面海拔350米,湖长45公里,水域面积约80平方公里。镜泊湖景区总体规划面积为1726平方公里,由百里长湖景区、火山口原始森林景区、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景区三部分组成。以湖光山色为主,兼有火山口地下原始森林、地下熔岩隧道等地质奇观,及唐代渤海国遗址为代表的历史人文景观,是可供科研、避暑、游览、观光、度假和文化交流活动的综合性景区。

  镜泊湖上,岛湾错落,峰峦叠翠,景色清秀,古迹隐约。镜泊湖的吊水楼瀑布名震中外。此行,记者团观看了该处的拿手“绝活”——表演者自瀑布跳入水中,整场表演,叫绝声不断。据介绍,该瀑布是国内流量最大的瀑布,汛期最大幅宽达400多米,每秒流量为4000立方米,从南西北三个方向以排山倒海之势从熔岩壁顶直灌黑龙潭。奔腾咆哮、气势磅礴、声如奔雷,可震十里之外。

  火山口地下森林神奇壮阔,奇峰险峻,怪岩迷离,古树参天,12个火山口千姿百态,国内罕见。这里的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植物生长期在150天左右,生长迅速。风景区内植被覆盖率在90%以上。主要树种有红松、落叶松、水曲柳、杜松、蒙古栎等,这里盛产人参、猴头蘑、木耳、细辛、天麻等名贵山珍。

  近年来,在国家、省市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镜泊湖建设了一大批基础、环保和旅游服务设施。

  新开辟的镜泊湖夜游航线和近期通航的高档豪华游轮为镜泊湖平添了新的靓丽风景。核心景区现有宾馆、休(疗)养院所77家,其中三星级以上标准的十余家;大小旅游船艇有150余艘,旅游观光车60余辆。近三年来,景区年均接待中外游客60万人次。镜泊湖景区已经成为东北旅游的热点,成为黑龙江省的龙头景区和重要的接待基地。

  镜泊湖于1982年被国务院首批审定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2002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2006年被世界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地质公园。2008年被国际休闲产业协会、联合国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中国国际名牌协会评为中国十佳休闲旅游胜地。

  作为国际避暑休闲度假胜地,镜泊湖的气候条件得天独厚。镜泊湖风景区位于中纬度亚洲大陆东岸,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因其群山环绕,森林密布,水域辽阔,自成体系,形成了小气候特征。5月—9月份平均气温为10摄氏度至20摄氏度,负氧离子含量高。人们常以“冬有三亚湾、夏有镜泊湖”来形容镜泊湖独特的不可比拟的避暑环境。也正因为此,镜泊湖管委会决定从今年起把每年的八月定为镜泊湖避暑节,欢迎广大中外游客到镜泊湖避暑度假,“品山水文化,游镜泊胜景”。

  相关链接:

  镜泊湖景区交通便捷,东接国家一类口岸绥芬河市,南通吉林省长白山风景名胜区,西靠省会哈尔滨市,北连牡丹江,距牡丹江市仅80公里。景区依托城市牡丹江市,民航已开通北京、上海、大连、青岛、广州及韩国首尔和俄罗斯海参崴等7条航线;铁路有通往北京、天津、哈尔滨、济南、沈阳、大连、图门、长春等直达列车;高速公路201、301国道贯通镜泊湖景区。镜泊湖旅游区区位优势明显,处于东北东游线的黄金地段,与吉林长白山,俄罗斯的海参崴形成东北东游线的“名山、名湖、名城”金三角。来镜泊湖旅游,不仅可以游览“名山名湖”,还可以体验便捷的名城出境游,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最佳组合。

点击进入国际频道     环球24小时简报 驻外记者报道集 观察与借鉴 国际IT行业资讯  视说“新育” 
·国际经济     中国与世界 | 全球时事 | 专稿独家 | 国际经济 | 投资环境 | 跨国公司  | 滚动
·环球博览    文娱前沿 | 视觉艺术 | 世界趣闻 | 海外看中国 | 军事科技 | 环游世界 | 博览周刊 
·世界文明    当代观察 | 历史回眸  | 大国崛起 | 以史为鉴 | 文明图说 | 人文风物 |  博阅 |  新知
延伸阅读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广告服务友情链接
www.ce.cn www.cenet.cn www.chinaeconomy.cn
中国经济网 © 版权所有 京ICP证0400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