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国际经济频道 > 国际经济专题 > 关注美联储议息 > 相关动态 > 正文
中经搜索

成功驯服"通胀之虎" 格林斯潘的17次加息故事

2007年09月20日 13:32   来源:江苏商报   陈昊
    2004年6月,美国经济出现过热苗头,时任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毅然决定加息。短短两年间,美联储连续17次小幅加息,将基准利率从1%一路加到5.25%。虽然近年来美国经济不断扩张,但通过利率调节,格林斯潘成功驯服了“通胀之虎” 

    美联储前任主席格林斯潘加息的按部就班,颇为传奇。他洞察市场心理,将加息意向逐步渗透到经济各个角落,等到政策宣布时,金融市场波澜不惊。

    格林斯潘所将超宽松的货币环境拉回中性区间,其利率水平正常化过程,可以不受月度经济数据的干扰。

    在格林斯潘任职美联储主席最后两年里,17次加息平稳有序,在图表上看活像一部上行中的手扶电梯。

    这一切,成就了格林斯潘的潇洒,更为他的美联储主席生涯平添几分神秘。

    善用利率“驯服”通胀

    “谁当总统都无所谓,只要让艾伦当美联储主席就成”——这是1996年美国大选前夕《财富》杂志放在封面的一句口号。所谓“艾伦”,指的就是从1987年起就担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的艾伦-格林斯潘。

    出生于1926年的格林斯潘自1987年8月11日起一直担任美联储主席,任内先后经历里根、老布什、克林顿和小布什4名总统,对华尔街、美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影响深远。而他谦逊、果敢的形象也已经深入人心,被许多人视为美国历史上最出色的美联储主席。

    格老曾成功应对1987年美国股市黑色星期一、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及“9-11”恐怖事件对美国经济造成的冲击。他还曾在上世纪90年代创造非理性繁荣,使美国经历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增长期,更在克林顿时代创造出零通胀的经济奇迹。

    美国盖洛普民意调查所曾经进行过的一次民意调查结果显示,美国民众对格林斯潘评价很高。65%的受访者对格林斯潘的工作业绩持肯定态度,只有21%的人不满他的工作表现,其余14%未作评论。调查结果还显示,高收入人群对格林斯潘的认同度高于低收入群体。

    经历四任总统更迭,而格林斯潘的地位却岿然不动,足见其在美国经济中所起的“定心丸”作用。

    在担任美联储主席的18年里,格林斯潘一直紧盯着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只要各项经济指标过热,他就会作出调高利率的暗示,为过热的股市降温。通过对利率的调节,他成功地将通胀这头“猛虎”在美国经济不断扩张的状态下仍然驯服。

    “格林斯潘路线”

    在格老任职美联储主席期间,每次美国投资者在资产泡沫破裂的时候,美联储都会出手救助。

    前达拉斯联储银行副行长、卡图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杰拉尔德-奥德里斯科尔认为,目前美国金融市场上仍然存在这样的影响,可以用“格林斯潘路线”来概括。

    这个路线在2002年12月19日格林斯潘的讲话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资产泡沫是无法察觉的,货币政策不应当用于抵消泡沫;而资产泡沫的破裂是可以观测的,货币政策应当用于挽救泡沫破裂带来的后果。

    格林斯潘在担任美联储主席期间,一直贯彻这一“路线”。

    1987年的股市暴跌触发了投资者设定的止损卖盘,进而引起了恐慌性跟风卖出,导致股灾。美联储此后向金融系统注入流动性,并在道义上劝说银行增加贷款。1998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面临倒闭,美联储组织了14家银行对其进行救助,并3次降息以增加流动性。“9-11”事件造成曼哈顿金融交易系统瘫痪,美联储也采取了注资和降息等措施。

    科技股泡沫在2000年破裂后,美联储开始迅速降低联邦基准利率。2001年1月3日,美联储彻底调整了货币政策立场,宣布了自1998年来首次降息,且一下就降低了50个基点。

    事实上,本来2001年下半年美联储的降息政策出现了一些积极的迹象,但史无前例的“9-11”事件将一切努力化为泡影,美国经济从疲软走入了衰退。在2001年第一、二季度经济增长1.3%和0.3%之后,第三季度转而下降1.1%。除采取暂时关闭股市交易等措施外,美联储不得不再度降息,并向金融系统注入流动性。

    2001年,美联储连续11次降息,累计降息4.75个百分点,创下了1981年以来“最为猛烈的降息轮回”。2002年11月,美联储再度将基准利率下调0.5个百分点,降至1.25%,并维持这一低利率直至2004年6月再度加息。

    17次加息的“壮举”

    保持价格稳定和实现充分就业,是世界上包括美联储在内的多数中央银行的两个主要任务。虽然从字面理解,这两个任务的实现对央行来说同等重要,但是在经济发展周期的不同阶段,其中一个任务对央行来说更为重要一些。

    格老在美国初现通胀苗头的时候,又毅然决定加息,并且这一加,就是17次。

    2004年6月份,在美国经济刚刚从2002年~2003年的低谷中露出些许复苏之色的时候,格林斯潘领导下的美联储便毅然决然的发起了长达两年的加息进程。

    为什么格林斯潘甘冒经济复苏可能夭折的风险,坚持加息呢?利率太低了,流动性注入得太多了,猛药不能长吃。老谋深算的格林斯潘明白这一点。

    格老担心过多的流动性会使美国的资产价格被华尔街炒到没有任何人接盘的地步,诱发资产价格的暴跌和美国经济的大衰退。

    那个时候与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不同,上世纪90年代是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生产力革命的时代,经济增长是实实在在的。而2004年,美国的经济增长靠的是过多流动性带来的美国资产价格上涨和美元霸权。稳定的资产价格上涨对美国经济增长是正面因素,过快的和不受控制的资产价格上涨对美国经济来说是饮鸩止渴。

    这一次格林斯潘同样动作很快。

    在格老2006年1月卸任前的短短18个月,利率就从1%的低点一路升至4.25%的高点。随后,2006年2月伯南克上任后接过加息接力棒,一路加到7月的5.25%,并保持14个月,直到现在。

    “没有应对泡沫的良药”

    格林斯潘在任美联储主席的时候,成功应对了通胀。可是,在他退下来以后,包含了房市泡沫的“格林斯潘神话”走向破灭。

    回头再看,人们认为在格林斯潘的过度呵护下,低利率环境虽然保住了经济增长,但也造成双赤字高企、美元持续走弱、通胀压力增大以及流动性泛滥带来的资产泡沫。

    在“9-11”事件之后近三年的超低利率环境里,美国房地产业格外繁荣,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全球流动性泛滥受到各国央行关注,流动性泛滥助长了住房按揭贷款的风生水起,一大批美国人开始了拥有自己住房的“圆梦之旅”,各类房贷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也为抢夺房贷按揭业务而激烈竞争:不完善的收入证明、过多的历史债务等等,都不能阻止这些金融机构向客户发放房贷。

    这被看作今年“次级债危机”爆发的根源。

    而当“次级债危机”在今年8月全面爆发后,格林斯潘当年的货币政策不断被批评者所提及,他并没有做出正面的回应。

    不久前,格林斯潘不得不出来辟谣,否认自己在出席德意志银行的行政人员晚宴时表示,如果自己仍然是美联储主席,会“故伎重施”地立即减息。

    但是他表示,经济实现了几年的扩张之后,人们的亢奋情绪就主宰了一切,这时候就会催生出泡沫,而狂热破灭之前这些泡沫都将继续膨胀。但是,泡沫不能通过利率调整得以减弱。

    格林斯潘提到美联储在1994至1995年上调利率一倍,“阻止了初露苗头的股市繁荣”,但当停止加息,股市再次大幅上扬。1997年美联储再次出手加息0.25%,但随后市场又上演熟悉的一幕,因此他认为,人类在对抗泡沫时从来没有找到过灵丹妙药。 

    最新动态

    格老新书抨击布什政府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格林斯潘在定于17日公开发行的回忆录中,严厉抨击布什政府的经济政策,认为其抛弃财政纪律,并将政治考虑凌驾于健康经济政策之上。

    据美国媒体15日报道,在这本名为《动荡时代:新世界中的冒险》的回忆录中,格林斯潘称,布什政府对经济政策的长期影响考虑不足,在共和党还控制国会时,他曾敦促白宫否决失控的预算方案,但没有成功,这导致美国财政赤字不断恶化,这是布什政府的一个“重大错误”。

    格林斯潘指责共和党人在预算问题上的失策是“以原则换权力”,因此共和党在去年国会中期选举中惨败完全是“咎由自取”。

    对于美国经济前景,格林斯潘警告,如果美联储在未来几年仍期望把通货膨胀率控制在1%至2%,那利率将被迫提高至两位数。他说,他担心美联储执行维持价格稳定的政策会面临来自白宫、尤其是国会的强大压力,但如果美联储屈服于这种压力,到2030年美国通胀率将达到4%至5%。

    现年81岁的格林斯潘去年1月退休前曾担任美联储主席长达18年,他也是过去30年中来自共和党阵营的最重要的经济学家。外界普遍认为,基于格林斯潘在美国财经界的威望,他退休后的言论仍对美国经济决策和市场走向具有重大影响。刘洪(2版《重磅》) 

(责任编辑:王苏)

·6.7亿罚单:被删邮件露马脚
·菲方射杀台渔民视频曝光
·苹果被挤出中国手机市场前5
·恒天然被曝含肉毒杆菌
·金正恩姑妈80天未现身
·我养老保险缴费率是美2.4倍
·欧盟九成光伏市场留给中国
·GSK在华团队大换血
·进口车市场价格垄断重灾区
·金正恩26岁妹妹任劳动党要职
·美国政府冷对底特律破产
·GSK4高管被抓 1疑接受性贿赂
分享到:
点击进入国际频道     环球24小时简报 驻外记者报道集 观察与借鉴 国际IT行业资讯  视说“新育” 
·国际经济     中国与世界 | 全球时事 | 专稿独家 | 国际经济 | 投资环境 | 跨国公司  | 滚动
·环球博览    文娱前沿 | 视觉艺术 | 世界趣闻 | 海外看中国 | 军事科技 | 环游世界 | 博览周刊 
·世界文明    当代观察 | 历史回眸  | 大国崛起 | 以史为鉴 | 文明图说 | 人文风物 |  博阅 |  新知
延伸阅读
  • ·美经济再衰退?格林斯潘说不会    2011年08月25日
  • ·格老的圆滑透出美国的纠结    2011年08月25日
  • ·格林斯潘:美国不会"二次衰退"    2011年08月25日
  • ·格林斯潘称欧元区正在崩溃    2011年08月24日
  •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