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食品标准局大楼。 王 涛摄
英国非常重视食品安全的监管。食品卫生官员经常对餐馆、外卖店、超市、食品批发市场等进行不定期检查。下图为英国一家超市的一角。郭 辑供 英国是较早重视食品安全并制定相关法律的国家之一,形成了以预防为主、尽早预警、快速处理的较成熟体系。如在食品链的各环节建立应急机制,将食品入市、流通和消费环节等都视为源头,进行分段预防和监控;同时将食品追溯和召回制度也作为源头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在事故发生时尽早控制污染源的扩散。
用重典规范
食品安全涉及千家万户,对食品安全问题,英国历来以重典加以规范,这从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数量之多、惩罚之重可见一斑。早在1955年,英国就通过了《食品药品法》。上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又加强了对食品安全法的修订工作,使得食品在生产、加工、分销、零售、包装、标签等方面都有法可据。与此同时,英国还出台许多相关的专门规定,如1995年的《甜品规定》、《鲜肉卫生及检疫规定》、《食品添加剂规定》,1996年的《食品标签规定》,2003年的《肉类制品规定》、《饲料卫生规定》等共计499部,涵盖所有食品类别,涉及从农田到餐桌整条食物链的各个环节。除国内法外,英国还以欧盟和其他国际组织制定的相关食品安全法规为依据,不断提高食品安全标准。
在英国,违反食品安全法规者,不仅要对受害者做出民事赔偿,还要视其违法情节轻重承受相应的行政处罚乃至刑事责任。例如,《食品安全法》对一般违法行为处以5000英镑以下罚款或3个月以内监禁;对出售不达标食品或有损消费者健康之食品者,处以最高2万英镑罚款或6个月以内监禁;对违法后果十分严重者,处以无上限罚款或两年以内监禁。
2006年夏,英国卫生保护署注意到有50多起罕见的沙门氏菌感染病例,其中许多是儿童,调查线索最终指向吉百利公司。当时,该公司被迫承认工厂管道漏水影响到一批巧克力原料,并于2006年6月23日宣布召回英国和爱尔兰市场上的100多万块巧克力。次月该品牌巧克力销量下降14%,当年底,该公司宣布因沙门氏菌丑闻损失3000万英镑。在经过9个多月的调查后,2007年4月24日,英国伯明翰市宣布起诉吉百利公司的三项违法行为,第一项指控是未能及时发现可能影响公众健康的危险,违反了2006年的《食品卫生法》;第二项指控是发现原料污染后未能及时禀报有关部门;第三项指控是发现问题后还在出售被污染产品。后两项指控违反了2004年的《普通食品规定》。该事件对吉百利公司带来沉重打击。
全过程监管
英国建立起了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形成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食品市场环境。英国食品标准局在其2005—2010年的5年规划中制定了四大战略目标:减少食品诱发的疾病;降低食品的化学和放射性污染;帮助消费者选择健康饮食,减少饮食结构不合理导致的疾病,提高生活质量;维护消费者知情权,使其做出理智选择。
英国食品安全监管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多个独立组织共同分担,食品安全立法权在中央政府,而执法权主要在地方政府。在中央一级,主要由“环境、食品及农村事务部”负责;卫生部下属的卫生保护署以及3个专业委员会也有责任。这3个专业委员会是食品、消费品及环境中的致癌化学物委员会,食品、消费品及环境中的诱变化学物委员会,食品、消费品及环境中的有毒化学物委员会。
另外,英国政府于2000年成立了食品标准局,该局是不隶属于任何政府部门的独立监督机构,负责食品安全总体监管和制定各种标准,每年向国会提交工作报告。食品标准局还设立了特别工作组,加强对食品链各环节的监控。在地方一级,各郡、区设立与环境、食品及农村事务部相对应的机构,实行垂直管理;同时食品标准局监督地方政府对食品安全的执法情况,并向地方政府提供研究经费和技术支持。例如,肉类安全、屠宰场卫生由食品标准局下属的肉类卫生服务局负责,该局定期对全国1700多个有营业执照的屠宰场、分割中心及冻库进行检查;而地方政府则负责超市、餐馆及食品零售店的检查。
英国非常重视食品市场质量监管,将质量监管作为食品安全的重中之重,对食品质量从准入、交易到退市进行无缝监管,定期对食品进行质量监测,严把食品质量关。英国法律授权监管机构对食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场所进行检查,并规定检查人员有权检查、复制和扣押有关样品,进行分析备案。食品卫生官员经常对餐馆、外卖店、超市、食品批发市场进行不定期检查。屠宰场是重点监控场所,为保障食品的安全,政府对各屠宰场实行全程监督;大型肉制品和水产品批发市场也是检查重点,食品卫生官员每天在这些场所进行仔细的抽样检查,确保出售的商品来源渠道合法并符合卫生标准。
从源头治理
为保证食品安全,英国很重视防患未然和源头治理,这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建立食品安全标准,严把食品市场准入门槛;将食品入市、产品流通、食品消费等各环节纳入源头治理范围,建立预警和应急机制,最大程度上控制事故发生率;将食品追溯和召回制度也作为源头治理重要组成部分,以在事故发生时尽早控制污染源的扩散。
2000年,根据国会法案,英国政府成立了食品标准局,专门从事如微生物、放射学、遗传突变和食品有机化学等方面的研究,提前就食品安全隐患进行预警,并根据最新科技成果,为分类食品建立适应形势需要的新标准,随时将不合格食品堵在市场门外。英国法律规定,必须在食品链的各环节建立应急机制,将食品入市、流通和消费等环节都视为源头,进行分段预防和监控。如英国餐饮业者在开业前,必须提前28天向所在地政府部门提交一套食品安全管理程序的报告,内容包括食品安全危险的识别、在何时何地可能出现何种问题、应对措施、实施方案、检验手段等。
执行食品追溯和召回制度也是英国从源头治理的重要手段。英国政府认为,为确保食品质量安全,通过实现从农田到餐桌整个过程的有效控制,能迅速有效地通过电脑记录追溯其来源,地方主管部门可立即调查并确定可能受事故影响的范围,对健康造成危害的程度,通知公众并紧急收回流通领域的食品,有效控制污染源的扩散。2005年,英国食品安全人员在对超市食品进行检测时发现,一些品牌的辣椒粉含有可能致癌的“苏丹红一号”色素,食品标准局紧急责令全国各大超市和商店下架召回被怀疑含有“苏丹红一号”的570多个品牌的食品,该事件成为英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食品召回行动。2007年,英国食品标准局出版《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指导》一书,用以帮助企业和执法人员更好地预防和应急处理食品安全突发事件,书中对如何辨别潜在危险物质以及如何处理突发事件等进行了详细说明。此书由食品突发事件应急小组完成,该小组正是英国食品标准局2005年应对“苏丹红”事件时成立,成员由英国食品行业专家组成。
以科技制胜
广义的食品安全主要涵盖两方面内容:卫生及安全。关于食品行业的场地卫生条件,英国法律有明确规定,涉及通风、采光、下水、洗手池等具体问题,尤其是对盥洗和厕所的规定,细致到必须有冷热水、洗手液、干手设备,必要时还需提供专门的员工更衣场所。食品安全主要涉及化学安全、微生物安全、放射安全及食物过敏4个方面,而这些都离不开科研进步和技术创新的支持。
源自美国的“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概念,在英国得到了很好的贯彻执行,这是一套非常科学、覆盖初级生产到终端消费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通过对特定危害及其控制措施进行确定和评价,从而确保食品安全,这相对过去只注重检验终端产品的做法是革命性的改变。
欧洲议会的食品卫生法规定从2006年1月1日起,各成员国饮食行业必须执行“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质量体系规定的流程,而英国早已未雨绸缪,政府和业界通力合作推广该体系的宣传、培训、认证和咨询工作。2004年,英国食品标准局出台了落实“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的行动方案,主要针对卫生安全比较薄弱的餐饮行业。该行动方案不搞一刀切,而是要求全国四个地区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阶段性目标。
科研是决策的基础,虽然英国食品标准局和卫生部都有自己的科研队伍,但两者能实现资源共享,合力加强对食品的化学、微生物、放射及过敏安全研究。英国食品标准局每年进行的大型民意调查主要分为3类:食品调查、营养调查、消费者调查,每项科研和民调报告都在互联网上及时公布。
英国食品标准局还非常注重营养研究,一方面为制定政策寻找科学依据,另一方面承担社会教化职责,让消费者在吃得安全的基础上,还要吃得健康。该局和英国营养科学理事会密切合作,针对特定人群推出许多出版物,如《老年人饮食》、《孕妇营养》、《儿童餐饮》、《男人与食品》等。
重预警机制
英国历史上曾饱受各种瘟疫肆虐之苦,然而,每次灾难过后,善于总结经验的英国人能从中汲取教训,变祸为福,完善应对机制。18世纪上叶,英国两次经历全国性的牛瘟疫,对国计民生造成重大冲击,不仅百姓肉食来源中断,因为牛还是重要运输工具和农耕畜力,所以对交通和农业也都造成重大打击,在此背景下,英国皇家兽医学院于1792年成立。1865年到1867年,伦敦爆发了席卷全国的牛瘟疫,于是,英国国家动物检疫局于1865年成立。为提高屠宰场的卫生和检疫水平,1974年英国议会通过《屠宰场法》。疯牛病和苏丹红事件后,英国又建立了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为追查食物中毒事件,英国政府还建立了食品危害报警系统、食物中毒通知系统、化验所汇报系统和流行病学通信及咨询网络系统。
在英国政府和公共服务机构中,食品标准局在电子服务方面是做得最好的组织之一。其网页上按主管业务范围详细列出了每个办案工作人员的姓名、电话和电子邮件地址,方便群众联系,如婴儿食品、瓶装水、面包、巧克力、鸡蛋等都有专人负责。在食品标准局网页上,还有互动咨询页面,如“饲料及食物管理法草案”在网上的公开征求意见时间是从2007年4月26日到7月20日,在此期间任何人都可以表达自己的意见。值得一提的还有投诉页面,消费者只需输入所在地的邮政编码,就会出现若干消费者投诉中心的详细联络地址及地图指南,这些中心按距离消费者所在地的远近排列,可谓一目了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