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国际经济频道 > 国际经济专题 > CE资料库 > QDII > QDII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小心谨慎 次新QDII轻仓观望

2010年08月25日 10:56   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李良
·6.7亿罚单:被删邮件露马脚
·菲方射杀台渔民视频曝光
·苹果被挤出中国手机市场前5
·恒天然被曝含肉毒杆菌
·金正恩姑妈80天未现身
·我养老保险缴费率是美2.4倍
·欧盟九成光伏市场留给中国
·GSK在华团队大换血
·进口车市场价格垄断重灾区
·金正恩26岁妹妹任劳动党要职
·美国政府冷对底特律破产
·GSK4高管被抓 1疑接受性贿赂

  今年是QDII基金的扩容年。WIND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4日,今年已有9只QDII基金成立,如果加上正在发行的3只QDII,今年至少将为QDII队伍增添12只新兵,这个数字已经超过此前QDII基金数量的总和。

  但QDII基金的大扩容,却并不意味着出海投资的机会已至。从今年成立的这些次新QDII净值走势来看,多数围绕着面值附近波动,这表明,面对海外市场的动荡,基金经理们仍以观望为主,低仓等待机会成为多数次新基金的选择。

  发行数字难看

  也许是出于完善产品线的需要,也许是觉得“咸鱼翻身”的机会来临,许多基金公司选择在今年掀起了一股发行QDII的热潮。但结果证明,首批出海的QDII留在投资者心中的阴影,远未消除。“QDII今年发行得都不怎么样,原因之一就是第一批QDII把大家伤得太深了。”某QDII基金经理不无感慨地说。

  以今年已经募集成立的9只QDII计算,累计发行了39.49亿份,这个数据甚至不及首批出海的四大QDII中任意一家的零头。而中国证券报记者多次在QDII发行的路演中看到,投资者最关心的,依然是新QDII是否会重蹈首批QDII巨亏的覆辙。面对这个问题,基金公司的销售人员虽然费尽口舌,但仍然难以消除投资者的疑虑,这是QDII今年虽然数量快速扩张,但规模却未见大幅增长的根本原因。

  而这个原因也直接影响了基金经理的投资心态。今年以来,虽然海外市场尤其是QDII热衷扎堆的香港市场并没有出现如A股般单边暴跌的走势,但整体呈现出宽幅震荡的格局,后市依然令人感到扑朔迷离,这使得基金经理们心生警惕,采取了和A股次新基金同样的策略:低仓观望。以某只6月份成立的QDII为例,虽然在发行时,基金经理反复表示海外市场已经出现投资机会,但在成立后却一直秉承低仓位策略,至今仓位不过一两成左右,而基金净值也一直贴近面值浮动。

  “扎堆投资”未改

  QDII投资扎堆港股的现象,一直为投资者所诟病。而这一点,在今年的大扩容后,并未有明显改变。

  从今年已经发行成立的9只次新QDII的投资范围来看,除了国泰纳斯达克100指数基金明确投资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以外,其余8只基金的投资范围均将香港市场包括在内。业内人士指出,按照以往QDII的投资风格,在港股中挑选熟悉且具有成长性的中国概念股,基本上将成为这些QDII建仓的首选。“这些中国概念股投资起来让人放心,也比较容易获得投资者的认可。在首批QDII带来的负面影响没有完全消除的背景下,大家会做的相对谨慎一些。”该业内人士说。

  而海通证券研究所对QDII二季报的分析显示,从投向集中度来看,除了易方达亚洲精选的韩国,其他各只QDII基金均不约而同地把海外投资的第一重仓地区设在了中国香港,这估计还是离岸较近,各基金公司投研团队更熟悉香港市场的缘故。“由此可见,我们的海外投资离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分散投资还有一定的距离。”海通证券的报告如是说。

(责任编辑:林秀敏)

点击进入国际频道     环球24小时简报 驻外记者报道集 观察与借鉴 国际IT行业资讯  视说“新育” 
·国际经济     中国与世界 | 全球时事 | 专稿独家 | 国际经济 | 投资环境 | 跨国公司  | 滚动
·环球博览    文娱前沿 | 视觉艺术 | 世界趣闻 | 海外看中国 | 军事科技 | 环游世界 | 博览周刊 
·世界文明    当代观察 | 历史回眸  | 大国崛起 | 以史为鉴 | 文明图说 | 人文风物 |  博阅 |  新知
延伸阅读
  • ·香港地区成QDII海外掘金"主战场"    2010年08月25日
  • ·海外市场回暖 "出海"QDII受益    2010年08月25日
  • ·香港地区成QDII海外掘金"主战场"    2010年08月23日
  • ·"出海"QDII业绩回暖(图)    2010年08月09日
  •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商务地带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