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在线访谈

 
真扶贫 扶真贫 实现精准脱贫
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提出“精准扶贫”以来,“精准扶贫”已经成为全社会民生关注热点。究竟什么是“精准扶贫”如何才能... 详细>>
本期嘉宾

何寄华:全国人大代表、湖南长沙市副市长

蒋秋桃:全国人大代表、农工党湖南省委专职副主委

向平华: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慈利县龙潭河镇党工委书记

时间:3月12日10:30

制作:国际部 主持人:卫馨

访谈精粹
蒋秋桃:助贫困孩子读职业院校 就业月薪至少3500元
由湖南省统战部牵头打造的“‘一家一’助学就业·同心温暖工程”资助贫困孩子就读职业院校。如今第一批受资助的孩子已经毕业,就业情况非常好,最低月薪也有3500元,让其所在家庭...
向平华:对残疾、智障和精神病患者集中供养社会兜底
向平华表示,精准扶贫就是真扶贫、扶真贫,就是把所有的项目集中,把所有符合贫困人员根据政策实行精准到乡、精准到户、精准到人。
何寄华:贫困家庭培养个大学生就掌握了脱贫的能力
何寄华说,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增加扶贫投入,出台优惠政策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推动路网建设,也就是路通,缩短山村与发达地方的距离,使山区资源便捷地走...
何寄华:精准扶贫要确保项目配套、人才为上
何寄华表示,扶贫的问题始终需要各方持续给力,是长期的过程,不是“扶贫了就扶完了”,农民脱贫后还需要政府帮助他们继续发展,这样才能形成农村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让农民...
文字实录

  主持人: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看中国经济网2016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今天演播室邀请到三位嘉宾,让我分别介绍一下,他们是:全国人大代表、湖南长沙市副市长何寄华。

  何寄华: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主持人:全国人大代表、农工党湖南省委专职副主委蒋秋桃。

  蒋秋桃:网民朋友大家大家上午好。

  主持人: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慈利县龙潭河镇党工委书记向平华,做客中国经济网。

  向平华: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我们知道三位都是来自湖南,跟习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缘分特别深。习总书记2013年去湖南省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什么是精准扶贫是我们关心最多的问题。首先想问问何代表什么叫做精准扶贫?

  何寄华:精准扶贫是2013年11月份习总书记到我们湘西进行考察的时候提出的,习总书记对精准扶贫情况非常了解,对扶贫路径有相当多的研究,所以提出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我理解精准扶贫应该就是一句话,就是要对症下药,药到病除。第二句话应该是因地制宜,第三句话,针对实际和可持续。

  蒋秋桃:我跟何代表有相同的观点。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咱们国家做扶贫工作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为什么说这一轮扶贫工作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关键在于“精准”,精准除了识别扶助的政策以及脱贫要精准以外,其中最重要的精准就是扶贫的内容。除了物质扶贫更要增加精神层面的扶助。

  主持人:向代表您怎么理解?

  向平华:精准扶贫就是真扶贫、扶真贫,这些年扶贫工作也做了很多事,但是没有最近几年这么明显。自从习总书记到十八洞村去视察以后提出精准扶贫,就是把所有的项目集中,把所有符合贫困人员根据政策实行精准到人、精准到户、精准到乡,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像我们慈利县每个村平均投入资金200多万元,党员干部联系到户,这是真正的精准扶贫,真扶贫扶真贫。

  主持人:这次两会当中您和习总书记有一次对话,在这次对话中您获得什么样新感触?

  向平华:这次对话以后感受特别深,我现在是乡镇党委书记,对残疾人、智障人、精神病人,还有因病返贫的人我们心里非常忧虑,但是总书记一番话点亮心中不开窍的灯,我豁然开朗。对残疾人、智障人实行集中供养,建立因病返穷的帮扶体系,这样就好了。我原来想这么穷怎么脱贫,他不能脱贫,有病给几千块钱只能缓一阵子,现在我就放心了。不能脱贫的集中供养我们任务就不会感觉那么重。把能够扶起来的人好好把工作做到实处,这就给老百姓解决了真正脱贫的问题。

  主持人:您跟习总书记的对话就是未来“十三五”期间如何精准扶贫同时也给了您信心。

  向平华:非常有信心。

  主持人:农民致贫有原因,三位怎么理解。

  何寄华:真正的农村千差万别,不同的家庭困难原因也是具有多样性。就我了解的情况,贫困的原因一是受区域瓶颈的制约,这里交通不通,信息蔽塞,这是第一。第二,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乏力,人民增收缓慢,基础设施不配套也是。第三,家庭有病人,有残疾人,因病治疗使家庭背上沉重的负担,这是相当一部分个体的情况。第四,不会经营管理,只会劳作,不会经营,不会管理好家庭,不会管理好财产,这也是一个困难点。第五,人口素质,有一些困难户人口素质相对来说要低一些,自己要脱贫的动力弱一些,以及他发展致富的手段要差一些。

  主持人:您觉得农民在脱贫的道路上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何寄华:农民在脱贫的道路上,我认为最大的障碍是自己的心理障碍、文化障碍、知识障碍、智力障碍。

  主持人:主观因素占主位。

  何寄华:应该是主观因素,哪怕是有病,能够治好的病,总是能够克服困难,看到曙光,关键是自己的能力和条件,这是一个。第二个困难,区域性资源条件,资源匮乏条件不配套带来的。第三个困难,就是产业发展可持续的问题。一个地方或者一个家庭每年有固定的生产经营,有一定的收入,那么这个家庭就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主持人:刚刚何代表提到他认为农民脱离贫困最关键的困难是主观因素,您是否同意这样的观点蒋代表。

  蒋秋桃:有很多观点我是很同意,在同一个地域范围内,不同的地区,长沙和北京没法比,湘西和长沙也没法比,地区差异是没有办法的。在同样的地域内也不是所有人都是贫困人,在同一个地域内致贫原因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客观原因刚才两个代表都有提到,比如说因病致贫的,因灾致贫,湖南很多地方因为自然灾害、交通灾害等等。现在随着年龄的老化,我们现在农村年龄越大的人越多,中间差越来越大,年龄老化失去劳动能力致贫。第四个原因是因傻,因为出生缺陷没有能力,就是刚才向代表说的。主观原因肯定也是存在的,从80年代末扶贫到今天,我们也看到了有一些人是能够扶得上,也有一些由于主观能动性不够,我们没有找到能够让他脱贫的办法。主观原因里面就是他脱贫的愿望,他勤劳的程度,致富的意识,以及管理家产的能力。有些人家里一斗米也可以创造成两斗米,有些就直接吃掉,有经营财产的能力,主观原因也是一方面因素。

  主持人:就像家长爱护孩子一样,家长各项措施做到位,孩子能不能实现脱贫的方式还要看孩子自己。

  蒋秋桃:对。

  主持人:向代表您怎么看?

  向平华:贫困的原因刚才两位已经说了,区域的不同,条件的不同,所以产生的贫富差异就自然存在,像我们国家人口这么多,现在的农村又参差不起,特别是农村人口多,受教育的文化程度也不一样,有的人可以出去打工,有的人是很廉价的,有的一个月就1000、2000块钱。扶贫就是精准,这就谈到了精准。现在的农村智力好的可能找得对象不一样,智力差找得对象也不一样。我们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进行脱贫,这就给我们扶贫增加了科学性的布局,科学性的配置。有的人能出去,把能够出去打工人的孩子和老人照顾好让他出去打工。有的人不能出去打工,你可以买猪买牛,可以让他多种地,或者说你有力气,你就在本地给农场,或者说给别人管理事情,这就是很精准的东西。让他们劳动创收,劳动脱贫。有的是靠产业脱贫,有的是靠劳动。农村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宜,就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而宜。

  主持人:三位代表谈到农民贫困的原因,下一步该如何实现精准脱贫,精准扶贫,何代表刚才在频频点头,您非常同意向代表的观点,您觉得国家会有什么政策呢?

  何寄华:国家出台一系列计划、行动,拿出了大量的资金。我感觉现在主要是在几个方面:

  第一,推动路网建设,使大山能够缩短与发达地方的距离,使山区资源便捷的走向外界,就是路通。

  第二,解决贫困地区家庭能够一家一个大学生,一家培养一个大学生,哪怕职业院校、成人院校,使大学生带动家里致富。

  第三,守住民生底线。使这个家庭的社保、医保等配套政策等跟上。

  第四,加强分类指导,派人员跟进项目,针对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家庭。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一点是尽量保住一家一个大学生,有很多人很困惑,如果培养的大学生在城市里受到教育不愿意回贫困的家乡工作,培养了大学生最后人还是没有用的。

  何寄华:不能这样讲,家里出现大学生首先脱贫就看到了希望,脱贫能力就掌握了。虽然大学生不一定回到生他养他的老家,但是通过他在外面创新创业成长成才,哪怕是有限的工资收入也能改变家庭状况,他有可能在城里买房子接父母到城里,或者是父母到城里重新就业也有可能。有一些大学生上学五年十年,他可以用他的资源建设家乡,家乡的项目、家乡的经济,这是潜在的。

  主持人:一个家庭培养出一个大学生至少影响家庭6-8人以上观念的改变。蒋代表您是一直非常注重精准脱贫这方面的工作,您刚才谈到80年代末开始您参与脱贫工作中,您能不能结合一些具体的实例介绍一下?

  蒋秋桃:80年代末没说精准扶贫,就是扶贫。那时候扶贫是政府部门辅助一个县,或者是在县里辅助一个乡,或者在具体一点辅助一个村,这是政府部门应该做的事。普通百姓做得比较多的是希望工程,我们就给孩子读书提供学费。一般来说,我们是从小学一直到送他读完大学,从80年代末一直做到2013年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

  这些年我们自己做的事就是湖南统一战线,我们做了“一家一”助学就业·同心温暖工程,我们送孩子读书不是读大学,而是读职业院校。花4000块钱给一个孩子,学费是免的,刚才谈了很多国家给的政策,职业院校也是国家给的政策,是免学费的。虽然免学费但是孩子还读不起书,因为没有生活费,我们就是给这些孩子学习期间提供生活费。我们准备花5年让5万个孩子读完职业学校。职业学校有不同的地方,让孩子们学一门技能,他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学历不高但是有技能,现在辅助的第一批孩子去年年底已经毕业,就业非常好。在工业企业的,在商业企业的都非常好。我们对那些孩子都有回访,收入高的有5000多,最低也能拿到3500,能够邮2000多回家,自己留1000多元花,这样就等于脱贫。这是“一家一”助学就业·同心温暖工程,这是我自己参与的湖南统一战线开展的精准扶贫中的一件事情。

  我了解到湖南的怀化在习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后,他们采用了“四跟四走”的扶贫方式,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农人走,农人带着需要扶贫的人走,我们一起跟着市场走。政府每年拿出很大的资金支持农人和需要脱贫的人所办的企业和所做的项目来精准脱贫。所以这两个案例,一个是部门做的,一个是地方政府做的,我觉得具有在别处复制的可能性。

  主持人:两个抓手齐头并进。我们知道向代表是土家族,您对于精准扶贫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作是比较了解的,能不能结合一些具体的实例给我们介绍一下。

  向平华:总书记多次提到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我认为基层服不服关键在于党支部,党支部要有战斗力,把老弱的人照顾就业,解决就业才能有钱老百姓就跟着服了,这是第一点。我们也做了很多工作。现在财政补贴,有资金,有项目,有钱也很好。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这是第一点。

  第二,挖穷根,挪穷窝,不通电通水通路的要做工作,虽然家里很穷,他祖祖辈辈都住在那个地方,你要帮他挪穷窝挖穷根,给他做思想工作。像原来有一个乡,我是去年过去的,我看到有一个卖魔芋豆腐的老大娘,已经60多岁了,她每天要走十几公里背到集市上买,所以我就是去年10月份修通一条680多米的干道,居民,也就是村民让他们都搬在这两边,土地由政府帮他解决好,国家精准扶贫有几万块钱作为扶贫资金,让他们挪窝。他们搬出来以后,首先是解决他们住得稳,这个地方的水电,路,基础设施搞好。还有扶得稳,像买魔芋豆腐的老大娘每天可以买70斤,一天可以收入几百块钱,这样就直接解决了她家庭收入的问题,她的大女儿,孩子长那么大,儿女不听父母的话不肯出去,女婿也走了,后来又重新找了女婿,这样的家庭进行扶贫是不会有发展的,也不会富起来,只有把他搬出去进行扶贫。这样的情况,修路、通电、通水要花很多钱,那我们就把他搬出来,其实投入资金很少,就切实解决了他们祖祖辈辈再不能贫穷的根本原因。

  第三,鼓励有资金的,有技术的,出去有一技之长人回来创业带动更多人就业,再有就是鼓励老板到贫困乡村半厂改进就近就业,这样就没有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解决社会主要矛盾问题。

  第四,发展产业。农村的发展是靠产业发展,我现在很多黄桃要卖得出去,很多板栗要卖得出去,这怎么办?这就需要农业和产业的连接,农业和网络等连接,你不能靠老人搞网络体系,现在年轻人回乡做网络有技术没资金,我们要解决贷款难的问题,现在年轻人搞项目考察的人多得很,感觉项目很好,可是需要给资金的时候就找不到担保人,也没有什么做抵押物。贷不到款,贷款难也给发展制造了瓶颈。

  第五,要建立网络体系,老百姓区域发展应该放在首位,老百姓最盼望的是修路。像我们地区山青水秀风光好,每个景点都有最好的风景,都是城里没有的风景,我们将公路修宽就有户外游、居家游过去,这样农户接待,农民的鸡蛋就可以多卖钱,我们的农副产品就会跟着旅游的带动,就会发展。所以农村修路至关重要。总理报告当中说2016年修20万公里道路,我要跟总理说20万公里太少了,农村修公路是头等大事,真正把老百姓路修通,要致富先修路,道路建设不好发展永远快不了。

  第六,精准扶贫。现在改革开放30多年,有80%的人已经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和改革开放带来的欢乐,可是他们身上有了钱好像就富而忘本,富了不仁,他们现在打牌玩一玩闹一闹,甚至有吸毒这样的丑恶现象。习总书记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在我们人民的思想上、精神上脱贫。我们要增加精神食粮,也就是从前说的两手都要硬,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精神建设。

  主持人:目前国家脱贫工作取得了成效,我们全面建立小康社会没几年,有一部分已经脱贫但是还有一些人没有脱贫,不知道怎么让他们实现永久性脱贫。

  何寄华:长沙西部山区一个贫困区,这里过去是160多户贫困户,去年还剩50多户,争取今年基本上实现目标。这个村有几个事,第一,我们发展产业。发展桑蚕产业养蚕,绿色生态的,可以带动当地老百姓在这里打工,可以80块钱一天,可以长期工作,这解决了一部分。第二,今年年初召集50多户商量,有的家庭可以养牛,可以养猪,可以养鸡搞养殖,有一些家庭会种植小水果,可以种植一些其他的经济植物,包括种植药材,因为当地是丘陵山区。我们出资金解决基本问题。第三,解决无房户的问题,现在拿钱补贴,每户进行补贴解决房屋问题。第四,有一些人40多岁了,他还没找对象,这是脱单的问题。第五,有一些人确实是有病。比如有一个家庭两个男的,母亲还在,父亲不在了。两个男的都结了婚,又都离了婚,有一个是出去打工带了媳妇,还有一个有病在身,我们就会组织医疗专家会诊,能治就彻底治好,如果不能治保守治疗怎么办,要拿出方案。这是精准扶贫怎么做。

  每个家庭有每个家庭的情况,不能让一个人掉队,也不能让一个人重新返贫,这是系统的思考。区域性来讲,还是需要有产业带动,改善基本条件搭建致富平台。要培养能手,特别是要发展家庭合作社,联产承包家庭合作社,以专业合作社的形势把老百姓集中起来,把他的生产要素整合起来发展特色产业。对特殊困难的,确实有病治愈不了,有残障没办法治好,这些要进行政策的兜底,或者是集中供养,或者是点对点的帮扶。

  还有一类是70、80岁老人家困难户,一个人的老人家,他自己家里有田有地,但是自己一个人不能种,我们让这样的老人进入敬老院,要让老人生活得好,生活得幸福。

  主持人:如果想2020年全部实现贫困人群脱贫,以湖南省为例需要肩负的责任有多大呢?

  何寄华:湖南省是500多万人,长沙现在还有10来万人。我们长沙市委市政府提出来实现全民建设小康,省会城市条件好一些,首先要实现精准扶贫,而且解决刚才所讲的永久性脱贫的问题,我们也正在研究这个问题。

  主持人:蒋代表您怎么看永久脱贫,您有什么比较好的建议。

  蒋秋桃:首先是造血,就像刚才说的措施,包括您刚才问的问题是怎么样永久,就必须自己能够造血。如果还是输血是没办法完成的。我们通过输血完成这批人的造血功能,就是他们要有一技之长,我有这个能力,这是第一。第二,要有资源。比如刚才说的拿土地等入到农村合作社,有手艺有资源。第三,要有劳力。其他两个不足我有劳力,我拿力气做工,我有力。如果这三种都没有,那就只有一个就是社会,包括政府在内的大社会兜底,只有这样才能让这批人群没有再返贫的可能性。

  主持人:您刚刚提到要从输血改为造血,就是我们讲的授人以鱼不如受人以渔。让贫困人群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这个精准扶贫不仅要投入金钱,更要投入两个字,“治、智”,您怎么看呢?

  蒋秋桃:我觉得精准扶贫应该是很重要的部分,为什么说国家从80年代末开始扶贫到现在的精准扶贫,我们全国2014年底7000多万落实到湖南500多万,这个人群的量并不少,它有一块更大的,就是我们在扶贫措施上我们没有精准,或者说有一些扶过了,已经脱贫了,再过两年他又返贫,或者是因病因灾,过去我40多岁可以劳动,但是现在70多岁劳动不了,我就返贫了,因为年龄的原因。我们要授人以渔,尤其是以家庭成员作为单位的载体是更重要的,一代代要传承好我们精准扶贫的成果,不能说我们上一代脱贫了,到我这一代又好吃懒做了我又返贫了,这不行。我觉得还是要以教育为主,当然除了国家的政策以外,我个人有研究,我觉得对于农村人群来说,更多的是扶一门技能,以技能为主,不是以学历为主,一个村有一个能人就行,不需要我们村700多人全是大学生,更多的人需要的是能有一技之长。

  向平华:习总书记上一次来湖南,针对如何让老百姓如何脱贫做了论述,结合我个人的工作情况我谈以下几点。

  第一,让老百姓永远脱贫,永远有致富之源,首先是要实干兴邦,怎么干?我们有一个村已经在干,以党支部为主土地连片集中,由村委具体流转,多劳多得,现在统一做工,统一出工,分配你干什么。我来之前党支部书记他们给我打电话说了情况,从前都出去打工,村里有60多人,是老人和小孩,现在180多个村子的村民都回来,帮着种茶叶,实行有机茶,并且注册了公司。前不久我帮他注册了商标。以后这个村就是一个品种,一个人村的人就做一件事。在海拔800多米的山上再看不到村民出去打工,很多平原的村民也帮他们打工。最多的时候一天200多人工作,这个很好。

  还有一个村,只有380多人,有600多亩地,还有几万亩山地,现在也是土地集中流转,山林集体统管,实行按股分红,土地集中,他们搞了茶叶和瓜果,比如说桃子、李子、石榴、枣子等等水果,一年四季鸟语花香,一年四季水果飘香。

  这样农民就住得稳,留得住,年轻人就不会往外跑。年轻人留不住的村庄是什么村庄,是没有欢歌笑语的村庄。

  主持人:用品牌形成集聚效应。

  向平华:有机茶是品牌,在海拔800多米的山上种的水果肯定好,别的地方没有的时候它就有了,这是反季节,非常好。现在我们有30多个村通过新一轮的撤乡、并乡、撤村、并村,原来31个村一个居委会,通过新一轮的整合不超过20个村,让他们一村一组,一村一特,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精。特别是市场,农村的富裕是共同的富裕,人们真正的发展是产业的发展,产业靠具体党支部,靠家庭农场、经济合作社,我讲的村党支部组成的是农村新型经济工作合作社,农民经济的具体载体,没有经济经济,你要脱贫致富是不可能的。要想真正留住年轻人,只能发展一村一特一村一品,这才能真正留得住年轻人。

  最后一点,总书记讲集中供养和扶贫体系,我的理解,就是让残疾人、智障人和精神病患者等统一让他们得到救治,让他们住在一个地方,不要一个家庭安排几个劳力伺候他照顾他,这样腾出来的劳力可以搞发展。残疾人也是集中供养,把他送到养老院,或者是送到残疾人中心集中供养。病困的要建立体系帮助他,能治的就治,不能治的就搞一个救助体系怎么救助。最后一块就是留守儿童,我们要建立留守儿童之家,让他的爸爸妈妈能够安心在外面打工,让留守在家的孩子能够有一个安心的环境,要选配道德品质好的,又勤劳,又善良的爱心妈妈,不是义务奉献,当然是有经济补偿,就是有工资,有经济补偿的,建立好留守中心,不叫留守中心,或者是什么之家之类的,有公平的待遇,让孩子在生活幸福的花园里,在快乐的祖国大家庭里健康成长,快乐成长。

  主持人:我们形成了品牌效应,形成了桃乡茶叶之乡,这涉及到往外销售,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非常迅速,拓宽了销售渠道,这只是一个方面。三位代表觉得农村电子商务在精准扶贫方面会起到什么方面的作用?

  何寄华:电子商务给扶贫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电子商务的发展也为农村生活品质的提升和产品走出乡村,走到大市场里提供了渠道。发展电子商务也是我们精准扶贫当中一个有效的抓手。它会将更好的、有品牌的农产品通过电商这个销售网络送到千家万户,甚至城市里,使农民能够增收。

  第二,通过电子商务也能带动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特别是物流方面。

  第三,通过电子商务的发展,也能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特别是网络基础设施。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推动5万个村网络建设,推动现代物流发展的建设。

  第四,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也能较好促进农民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的提升。

  主持人:我们提到农村的电子商务,可能对于广大的农村地区的人说接受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是他们思维意识里固有的,就像派生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好多大学生村官在互联网平台中起到沟通桥梁的问题,一方面跟农民关系比较熟悉,有熟人感情在,另外他也比较了解互联网电子体系,何代表您怎么看?

  何寄华:长沙确实有不少大学生村官,也包括年轻人读完高中回到村里的年轻人,他们接受知识比较新,受外面的影响比较多,适应互联网时代很快。而且长沙农村很多土特产,大学生村官这些年轻人在搭建一个平台,销售的平台,利用网络推荐出来。包括关山村旅游的宣传,他们是自己做的网页宣传,这是很好的事。

  主持人:未来可以更多让大学生村官更好起到纽带的作用。

  何寄华:还可以自己推销产品,自己做推销员,是双向的。还有是团队的方式,一种销售的模式,新的就业业态。

  蒋秋桃:刚才说的我都认同,农村电商是精准扶贫让农产品送到城市一种很好的模式,成本低。目前在操作农村电商,除了刚才说的大学生村官外,现在有一种专业公司,去年鄢陵县的黄桃就是利用这种方式,湖南芒果TV和一家公司运作就非常好。

  主持人:类似中介的性质?

  蒋秋桃:就是平台,大家有什么都可以上平台上发布。第二种就是大学生村官。第三种就是现在很多爱心人士,你说到但是没有说透。有很多朋友通过微信群、微博。湖南去年快要下雪了,有几个农民运一大车橙子在长沙街上卖不掉,结果发了一条消息不到2小时就被爱心人士全部购买。除了这些模式外是否还有更好的方式帮助农民朋友,让他必须快能够卖掉。第二,能够卖个好价钱。第三,将来还可以及时跟进。我生产这个东西在城里好卖,明天接着生产。农村电商还可以继续研究,另外也可以引导,我们是否可以给予一些支持,或者是给他一些奖励。他为农民朋友做了多少事,给他一个奖励。支持模式也可以,奖励模式也可以,都是允许的,这是我补充的点。

  向平华:太重要了,农村电子商务平台我们县已经在做,并且县长和县委书记对农村电子商务做得非常好,也做得非常响。现在基本每个镇有一个电子商务平台,他们就是把本地区本区域的农副产品、特色产业利用网络平台展销推广。在展销推广的过程中,有的网络还是需要做大做强。我刚才不是讲了,有制约的瓶颈,贷款比较难。还有就是要让创业的年轻人有奔头、有激励、有奖励,这就是保障体系保障措施,要制定这样的措施。

  农村更重要的是有所求,比如什么技术我们需求,什么技能我们需求,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是非常好的。比如说套袋非常好,套袋的梨子、苹果、桃子就比没有套袋的多买几毛钱,这就是技术的推广。我们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让农民发展经济。

  我再多说一件事,现在山区有线电视,全国搞锅子一样的卫星接收,我认为要加强农村光纤电缆铺设,加强农村有线电视网络体系的建设。现在山区的网络体系,还有很大程度可以改进。今天早上7点多,有一个从长沙回去的退休干部,他回去伺候90多岁的老奶奶,他说书记这个地方怎么没有有线电视,只收到1个台2个台,这不行。我们想收中央电视台,很难看到节目,这个不好。我听了这个事以后马上打电话反馈这个问题,这是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现在农村不打牌电视又看不到怎么办,我认为这都是精准扶贫推进的有效措施,让农民真正能脱贫。

  主持人:最后想请何代表介绍一下,如果我们落实精准扶贫还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何寄华:精准扶贫一是强化政治责任。我们要强化意识,要让老百姓想脱贫,能脱贫,更多造血要从内心愿望开始,这是一个。

  二是要项目配套。从中央到地方针对不同的家庭,不同区域,要设计、安排、帮扶一些项目支撑它的发展。

  三是随时跟进。包括向代表讲的基础设施,现在讲的基础设施,水电路网是基础设施,信息化基础设施也需要跟进。包括,医疗卫生、教育公共服务的设施也要跟进。

  四是人才为上,要对人才投资。刚才蒋主委讲的人是人才,我们自己要掌握一技之长,但是围绕产业发展,围绕设施管理等方面的专家派下去进行指导和服务,就是人才为上。

  精准扶贫我还有一句话要讲,精准扶贫不是扶完了,脱贫了就扶完了,我认为扶贫的问题始终需要我们重视,还需要各方持续努力,所以是长期的过程。就像您刚才讲的永久脱贫,永久脱贫不是5年以后,脱贫我就不管了,还要扶上马送一程。这样才能真正保护农村的青山绿水,又能培育它的绿色产业,又能形成农村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让农民能够走上发家致富的康庄大道。

  主持人:非常感谢三位代表来到我们节目当中,就精准扶贫话题我们探讨了很多,非常期待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下更多贫困人口脱贫,全面实现小康,谢谢三位。

  感谢观众朋友们的收看,更多有关全国两会的资讯请关注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