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海外石油利益 印度正酝酿向海外派遣海军 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当前位置     国际经济频道 > 国际左侧 > 区域国别 > 推荐二 > 正文
中经搜索

保卫海外石油利益 印度正酝酿向海外派遣海军

2007年07月09日 08:56   来源:世界新闻报   

印度海军“维兰特”号航空母舰 [资料]

 

    印度媒体近日透露说,由于海外石油利益面临越来越大的安全挑战,印度政府正在考虑向海外派遣海军。

    印度《金融快报》2日载文说,随着印度海外石油利益越来越大,政府正考虑派遣海军去海外保护石油利益,尤其是印度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海外投资油气开发的地方。印度官方认为,印度战舰在它国领海12海里外巡逻是合法的。 

    印要保护本国石油公司

    目前,印度经济所需石油的76%来自进口,是世界第六大石油消费国,海外石油的开采和安全已成为印度政府发展经济的一块心病。印度外长慕克吉近日明确表示,海上外交已成为印度外交政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海上利益已远远超过原来的范围。

    印度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是世界有名的石油开采企业,它正在世界能源丰富的地区投资,范围覆盖全世界14个国家,拥有24个油气资源区,包括俄罗斯远东的萨哈林群岛、非洲的苏丹、尼日利亚和美洲的委内瑞拉等地。该公司最近在越南、古巴和尼日利亚相继获得开采权,海外石油开采规模正进一步扩大。

    英国《金融时报》2006年1月报道说,作为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中国和印度均面临能源短缺的问题。其中,中国从2005年开始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进口国。

    海外护油已有先例

    慕克吉认为,它国战舰在另外一个国家领海12海里外活动是合法的。如果需要,印海军战舰可在它国12海里领海附近行驶,以确保印度海外油气利益。根据1994年11月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各濒海国可以拥有12海里领海、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和最多达350海里的大陆架。

    目前,包括中国和印度在内的许多国家的海外石油利益正面临许多不安全的因素:政治不稳、经济动荡、恐怖事件和军事冲突等。在尼日利亚,中国和印度的石油工人今年相继遭绑架劫持。此外,亚洲的马六甲海峡和非洲索马里海域等水域海盗经常出没,严重影响石油的海上运输。其中,马六甲海峡全长不到1000公里,最窄处不到600米,但世界石油运输一半左右经过这里,被称为“世界经济生命线”,但几乎每年都要发生几十起海盗事件,严重影响石油运输的安全。

    印度外长慕克吉透露,印度已与美国、俄罗斯、法国、英国和日本进行接触,讨论严峻的海上挑战问题。最近,印度与泰国和印尼就三国海军加强马六甲海峡北部联合巡逻问题达成了协议。

    其实,世界一些国家海军进行海外护油早有先例。1980年9月,两伊战争爆发。1984年3月,伊拉克对购买伊朗石油的国际油轮展开封锁战。在不到一年时间里,伊拉克袭击了70多艘外国油轮,伊朗石油出口减少一半。于是伊朗开始报复,整个海湾石油战升级。在海湾一些国家强烈要求下,苏联首先派出战舰为油轮护航。随后,美军在波斯湾展开护航行动。美苏战舰护油行动有效遏制了海湾地区石油战升级。

(责任编辑:刘晓闻)

共(2)页 首 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末 页  
·6.7亿罚单:被删邮件露马脚
·菲方射杀台渔民视频曝光
·苹果被挤出中国手机市场前5
·恒天然被曝含肉毒杆菌
·金正恩姑妈80天未现身
·我养老保险缴费率是美2.4倍
·欧盟九成光伏市场留给中国
·GSK在华团队大换血
·进口车市场价格垄断重灾区
·金正恩26岁妹妹任劳动党要职
·美国政府冷对底特律破产
·GSK4高管被抓 1疑接受性贿赂
分享到:
点击进入国际频道     环球24小时简报 驻外记者报道集 观察与借鉴 国际IT行业资讯  视说“新育” 
·国际经济     中国与世界 | 全球时事 | 专稿独家 | 国际经济 | 投资环境 | 跨国公司  | 滚动
·环球博览    文娱前沿 | 视觉艺术 | 世界趣闻 | 海外看中国 | 军事科技 | 环游世界 | 博览周刊 
·世界文明    当代观察 | 历史回眸  | 大国崛起 | 以史为鉴 | 文明图说 | 人文风物 |  博阅 |  新知
延伸阅读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