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波士顿环球报》7月24日发表评论文章指出,36年前,美国时任国务卿基辛格作为总统尼克松的特使秘密访华,为中美关系大门的开启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媒体分析认为,现在美国和伊朗的关系与中美当时的关系如出一辙,美国或许可以借鉴与中国改善关系的途径,来改善与伊朗的关系。
基辛格秘密访华开启中美关系破冰之旅 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来到北京,探索改善中美关系的道路。其时,中美两国已互不往来二十余年。
对于美国特使来访,中国领导人认为,与美国关系的改善或许将成为一个机遇。
而身陷越战泥沼的美国境况也内外交困:与老盟友的关系不断恶化,同时国内反战声不断。美国急于在总统大选之前在外交上做出一些表现,让美国选民看到美国政府在改善与他国外交关系上所做出的努力。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美关系的改善正是双方所迫切需要的,因此这份努力会朝着良好的态势发展并最终取得成功也是意料之中的。
美伊关系与当时美中类似成功经验或可借鉴 如今,历史境况惊人的相似,美伊各自的状况以及之间的关系与上世纪70年代的中美如出一辙。
美国总统布什领导的政府正陷入伊战的泥沼不能自拔,国内反战声音越发高涨,而国外批评声也不断。
伊朗作为美国长期的死对头,内部同样纷争不断,同时还面临诸多国际挑战,包括国际原子能机构以及联合国安理会的监督和指责。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美国和伊朗相互需要,要改善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成功经验或许值得借鉴。
借鉴中美关系正常化经验五个方面需注意 尽管基辛格越战的视野并没能成功运用于伊战,但他在推进中美关系方面所用的策略为改善伊朗关系提供了可以参考的导航,主要有如下五个方面需要注意:
1.开通多渠道的沟通方式 依据经验,与老对手发展新关系最大的阻碍是历史问题。当时,中美并没有启动建设性双边关系的机构或人际基础,为此,尼克松和基辛格几乎动用了所有能与北京联系沟通的渠道。他们不厌其烦的呼吁世界各国领导人向中国传达想要交好的信息,包括巴基斯坦、波兰、罗马尼亚、西德、法国、荷兰等多个国家。因为美国清楚的认识到,要想与中国展开对话,是需要坚定不移的决心,以及持之以恒的韧性的。
2.边斗争边对话 与对手展开对话并不意味着要首先排除一切矛盾冲突。基辛格和尼克松在与中国对话时从未想过要放弃美国在亚洲的一些利益(例如与日本的战略关系)。相反,基辛格在1971年访华时反而重申了这些利益,以换取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信任。双边关系正常化的谈判不是要回避或者无视这些问题,而是要在更深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将这些问题更明晰化、安全化。
3.注重人际关系的作用 尼克松和基辛格清楚的意识到,妖魔化强大对手不利于美国的发展。尽管在某些问题的认识上存在分析,他们也不得不承认中国领导人的智慧和影响。中国当时的领导人毛泽东和周恩来同样认识到了美国领导人身上的优点。中美两国的领导人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打造互敬互爱,其中人际关系为更多妥协和合作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4.从局部开始不求全盘解决 美国和中国领导人并没有奢望一次性解决双方存在的所有问题,尽管在越南问题以及朝鲜半岛问题方面双方仍存在分歧,但在一些小的方面,如青年人交流、互换囚犯以及贸易往来等方面却取得了一定进展。这些象征性的协议为数年后的安全问题谈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外交进程正常化
最后,美国对中国外交的开放显示了外交进程正常化的重要性。尽管仍存分歧和冲突,但中美关系仍因为不断开展对话而得到改善。双方一致认为应该致力于双边对话。只要外交的大门敞开着,就有关系正常化的机会。
美伊关系正常化成败与否只要尝试就有收获
伊朗现任政府的危险和暴力是毋庸置疑的,与伊朗展开对话也无需回避这一点。然而一味的孤立和指责是没用的,对于改善双边关系毫无裨益。
1971年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努力让人们有理由相信,美国和伊朗的关系通过努力同样可以正常化。至少,美国可以采取主动进行尝试。即使努力没有成功,布什政府也不会因此失去什么,反而可以让美国国内民众以及国际社会舆论见证美国政府的努力。如果成功,美伊关系的正常化则将成为布什政府值得骄傲的少有的外交成就之一。
(责任编辑:龚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