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国际经济频道 > 外电参考 > 要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美国《新闻周刊》载文:西方真的不了解中国

2007年03月08日 08:10   来源:环球时报   
·6.7亿罚单:被删邮件露马脚
·菲方射杀台渔民视频曝光
·苹果被挤出中国手机市场前5
·恒天然被曝含肉毒杆菌
·金正恩姑妈80天未现身
·我养老保险缴费率是美2.4倍
·欧盟九成光伏市场留给中国
·GSK在华团队大换血
·进口车市场价格垄断重灾区
·金正恩26岁妹妹任劳动党要职
·美国政府冷对底特律破产
·GSK4高管被抓 1疑接受性贿赂
    美国《新闻周刊》3月12日(提前出版)文章,原题:中国的天没有坍塌多年以来,经济学家和分析师们一直在思考:什么会使金融市场感到恐慌。战争、政变、物价飞涨、能源消耗、失控的房地产市场等因素似乎都没能做到。上周,我们得出了一个答案:中国。上海股票市场大跌引起世界范围内的神经过敏。这反映出中国对于全球经济的重要性越来越大,但同时也揭示了围绕着“中央帝国”的迷惑和不解。

    上海股市和中国总体经济之间几乎毫无联系。它并没承担起股票市场在美英所扮演的角色。过去若干年中,中国股市不断下跌,而中国经济却蓬勃发展。

    我们真的不了解中国,现在可能该是承认这一点的时候了。中国不符合我们对于一个国家如何实现增长的最基本的常识。秘鲁学者赫南多·德·索托曾令人信服地说过,财产权利的清晰和稳固是经济增长的前提。中国却是个例外,这个人类有史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拥有一个极不清晰、极其脆弱的财产权利体系;艾伦·格林斯潘曾说过,法治是市场经济的关键。而中国是个例外,其法律体系不协调,执法不规则;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全球各地兜售的“华盛顿共识”认为,不能自由浮动的汇率体系会导致经济严重变形。中国拒绝了这一建议,却繁荣发展。中国是一个大谜团。

    这种悖论在政治领域更加突出。在研究了中国的政治体系后,学者们确信它不会长久。但是,中国的现政权几十年来却一直使关于其解体的预测落空。我们认为,中国人不喜欢他们的政府,但民意调查却给出相反的结果:80%的中国人支持现在的政治体系、81%的人对现政府持满意态度。也许被调查者没说实话,但这些数字在几次不同的调查中是一致的,而中国人也常表达对腐败、环境退化等的不满。公民对政府的感觉是由文化、历史和感情态度等多种因素共同组成的复杂混合体。美国人不理解这一点的原因是美国的民族主义是以意识形态为基础的。

    有关北京政府脆弱不堪、不堪一击的说法很多,批评论调也极具才智。但是,考虑到中国面临的众多挑战,北京政府多年来都能讲究技巧地一一处理。它总能解决一些看似无法解决的问题,推迟其他一些问题,躲开另一些。中国领导人成功地使2亿农民从农村迁到城市,并解决了国有企业倒闭引起的大规模下岗问题;周期性地放缓经济以防经济过热;为历史上最大、最快的城市化进程建立计划,控制了高速增长过程中产生的社会不满。举措并不完美,但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很好地处理了这些问题。

    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人可能会对现状满意。在过去一个世纪中,中国几乎每十年就要经历一次混乱。但在过去的30年中,中国享受着稳定和任何其他国家都无法比拟的最快速度的经济增长,中国在世界建立了一个全新而闪耀的形象。如果你是一个中国人,你或许也会为此感到自豪。

    (作者法里德·扎卡里亚,伊文译)

(责任编辑:龚磊)

分享到:
点击进入国际频道     环球24小时简报 驻外记者报道集 观察与借鉴 国际IT行业资讯  视说“新育” 
·国际经济     中国与世界 | 全球时事 | 专稿独家 | 国际经济 | 投资环境 | 跨国公司  | 滚动
·环球博览    文娱前沿 | 视觉艺术 | 世界趣闻 | 海外看中国 | 军事科技 | 环游世界 | 博览周刊 
·世界文明    当代观察 | 历史回眸  | 大国崛起 | 以史为鉴 | 文明图说 | 人文风物 |  博阅 |  新知
延伸阅读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