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经济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意大利学者:亚投行可能是世界的改变者

2015年07月31日 12:54   来源:中国经济网   

  7月30日-8月1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承办的“第三届20国智库论坛”在北京举办。本次论坛主题为“全球治理与开放型经济”,中国经济网为合作媒体。图为意大利国际政治研究所欧洲项目主管、人大重阳外籍高级研究员安东尼诺-维拉弗兰卡发言。中国经济网记者 裴小阁 摄 

  中国经济网北京7月31日讯(记者 苗苏)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承办的“第三届20国智库论坛”近日在北京举行,意大利国际政治研究所欧洲项目主管、人大重阳外籍高级研究员安东尼诺·维拉弗兰卡在会上发言时说,亚投行可能是世界的改变者,特别是在政治方面的改变者,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改变者。但现在亚投行还远远不是一个革命,只有“一带一路”把其他相关利益者拉入亚投行中,它才会成为真正的改变世界的力量。

  安东尼诺·维拉弗兰卡在发言中说,IMF改革相当于一个革命。现在美国仍然是共和党占主要的席位,共和党没有通过这一协议。因为美国现在占世界主导的地位,如果它不能够采纳这一改革的话,对于全球治理整体来讲是一件糟糕的事情。>>>点击进入专题

  以下是意大利国际政治研究所欧洲项目主管、人大重阳外籍高级研究员安东尼诺·维拉弗兰卡发言文字实录:

  非常感谢主席先生,我的观点和徐先生的观点一致,我的论文是关于全球治理的。美国和欧洲应该感到害怕,因为人民币正在崛起,我的问题就是在这方面没有好与坏,我想非常客观的谈一下这个问题,因为我们可以评论中国人民币潜在的力量,以及讨论他们对于全球经济结构平衡的巨大的力量,我们要加强金融的监督和全球金融的稳定性。

  举个例子,考虑到你们之前谈到的人民币的作用,我是觉得迟早人民币都会加入SDR篮子,中国要加入SDR必须要加入到国际支付系统当中,我们今天在2015年,现在人民币的作用是非常低的,跟美元、欧元及其他的货币比较起来,这个占的比例非常低。我们看一下机构利用人民币的比例,你可以知道在世界上,人民币是45%,而欧元和美元是100%,为什么是这样的情况呢?那是因为人民币实现了可兑换,它应该被加入到特别提款权的篮子里,但同时人民币也应该完全可兑换,你要求在国际市场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推进国际市场的货物及流通。对于目前的货币金融机制来讲,这不是一个大的风险,因为我们已经准备好了来接受人民币,但是中国本身应该要自身展示你自己的意愿、你的诚意。

  现在看一下IMF改革的情况,IMF改革相当于一个革命。现在美国仍然是共和党占主要的席位,共和党没有通过这一协议。因为美国现在占世界主导的地位,如果它不能够采纳这一改革的话,对于全球治理整体来讲是一件糟糕的事情。另外一个问题是亚投行的问题,亚投行可能是世界的改变者,特别是在政治方面的改变者,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改变者。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有57个潜在的成员国,他们希望加入中国领导的亚投行,当然在美国来讲,美国认为欧盟国家不应该加入亚投行。目前有很多国家跟美国的关系很好,比如说英国,它和中国的贸易关系也是非常的紧密,所以,我们的国家马上加入了亚投行,我们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强大的政治信号,我们已经签署了加入亚投行的协议。但现在亚投行还远远不是一个革命,因为现在我们需要200亿美元的投资,但到2016年末期的时候,会小于50亿美元,所以这不是一个革命性的,只有“一带一路”把其他相关利益者拉入亚投行中,它才会成为真正的改变世界的力量。

  现在我们考虑一下,中国在亚投行中发挥的作用如何呢?这就是新的协议所签署的比例,你可以知道中国的投资是26.1%,中国当然在这个新的银行系统中起到主导作用的,这是一个错误,因为这复制了目前国际金融机构的一个固有的做法,比如世界银行和国际基金组织,这也是这些组织为什么不起作用的原因。这个结构如果要改变的话,我想提几个建议。对于新的成员国来说,如果你有50%的投票权这不是一件好事,如果日本加入了这个新的银行系统,中国可能会失去一票否决权,这是一件好事,因为这就展示了你可以有一个新的倡议,使中国可以领导的一个倡议,但是这不是复制已有的失效的这种国际金融组织的做法,对于欧盟它也获得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因为这会发挥它自己的作用,但是,加入到一个新的银行当中,他们可以控制一个最佳的实践,以及实现新的国际的标准,这样的话他们会获得更多的尊重,同时改变那种传统的做法。

  谢谢大家。

  (发言文字由论坛组委会提供)

(责任编辑:林秀敏)

閸掑棔闊╅崚甯窗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