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专家:为拉美发展插上翅膀 就可以与中国比翼齐飞

2014年07月24日 21:34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副所长吴白乙。中国经济网记者王泽彪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南非研究中心主任杨立华。中国经济网记者王泽彪摄 

 

中国驻古巴、阿根廷前大使徐贻聪。中国经济网记者王泽彪摄 

  中国经济网北京7月24日讯(记者 张翔)随着中国与拉美、非洲国家经贸交往的密切,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认为中国与拉美非洲的贸易是新殖民主义。今天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副所长吴白乙,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南非研究中心主任杨立华,以及中国驻古巴、阿根廷前大使徐贻聪在参加“中经在线访谈”时对这个观点进行了驳斥。>>>进入访谈专题 

  徐贻聪认为,中国和拉美开展贸易和经济上的合作,是一种资源的互相补充,互相利用对方优势,来争取互利共赢的模式,中国不是去掠夺,也不是大量廉价地输出自己的东西,而是一种根据对方的需要,互相来补充的一种做法,这与过去殖民主义者以一种主人的姿态去掠夺开发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杨立华表示,非洲发展程度比较低的国家,需要开发资源来取得最初的原始积累,这是不能或难以跨越的阶段。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也是大量的资源输出的。非洲国家有些媒体认为中国的目的是非洲的资源,但中国商务部的统计显示,中国对非洲投资中直接投资于能源矿业的仅占27%,绝大部分是投资于工业和服务业。“所以很多对中国的指责都是连基本事实都没弄清楚。”杨立华说。

  杨立华谈到,非洲联盟峰会近两年提出的口号就是非洲国家要利用资源优势来发展自己,利用开发的资源,发展其工业,发展加工制造业。显然,这是经济发展必然的阶段。

  吴白乙表示,中国需要调整结构,也需要转移的一些过剩的产能,这些过剩的产能并不是落后的产能,而是带有计划经济性质的,中国的过剩产能有些恰恰是发展中国家所需要的,拉美需要,非洲也很需要,比如中国的光伏产能,中国的光伏在国内或者在国际上,已经被广泛应用,而且在国际市场上已经形成了比较优势和竞争力,现在中国把它作为一种“正能量”输出到拉美、输出到非洲,让这些国家也能站在世界工业技术的高端,形成它们当地的生产能力,既解决了就业问题,同时也保护了环境,另外最重要的是他们有了自己对外出口的竞争能力,而不只是现在资源限定力。

  吴白乙指出,中国对于拉美经济过去六到七年快速发展经济周期的增长是做出巨大贡献的,中国最近两年国内的房地产,特别钢铁业的产能过剩,中央下决心要减产能,同时市场的需求也下降,中国从拉美进口的这些矿产资源进口量下降,所以中拉贸易2012年达到了一个峰值2616亿,2013年在2700亿以内,这对于对方的拉动力就有限了,这两年拉美国家也尝到了中国进口减少的苦头,被倒逼进行改革。吴白乙说,“中国有这样整体规划,反而把中国比较优势转让给它们,让它们也能像鸟插上翅膀,和我们比翼齐飞,我想没有这样的新殖民主义。”

  此外,吴白乙谈到,回顾历史,殖民主义也好,非殖民主义的辩驳也好,很重要的是主观判断。客观来讲,今天中国和拉美、非洲都是基于市场经济的根本原则,形成互补,利益交换,更可持续,不是单方面输出或者掠夺,这是一个重大的区别,是你情我愿的事,无所谓殖民与不殖民。

    相关访谈: 

    张国宝:出口1个核电站=出口100万辆桑塔纳 

    中国驻古巴前大使驳"新殖民主义论":中国是购买 不是掠夺 

(责任编辑:苗苏)

精彩图片